電影

推薦一部難忘的劇情電影《我想有個家》,它戳中了全世界家庭難言的傷痛

2019年,由黎巴嫩、法國、美國共同製作的劇情電影《我想有個家》(又譯作:何以為家(大陸)、星仔打官司(港))賺足了中國觀眾的眼淚。2019年4月該劇情片於內地上映後,雖與大熱的《復仇者聯盟4》撞檔,仍收穫了3.69億元票房,豆瓣網評分更是高達9.0分。一部描寫敘利亞難民的劇情電影被中國觀眾如此買賬,離不開其影片對於底層人民苦難和無奈的精準刻畫。

《我想有個家》中,男主人公贊恩一家從敘利亞逃到了黎巴嫩一個貧民窟艱難生存,他與父母及6個弟妹生活在一起,另有一位哥哥在監獄服刑。贊恩一家生活非常困苦,家裡連一張像樣的床都沒有,睡覺時孩子們只能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為了維持生計,贊恩被迫去雜貨店打工,為雜貨店整理貨物、倒垃圾並為顧客送去煤氣及桶裝水,這些工作之餘,還要和妹妹薩哈穿梭於各個街道售賣廉價果汁及口香糖等。

8個兄弟姐妹中,贊恩最疼愛的莫過於妹妹薩哈,在得知薩哈的朋友艾麗婭在月經初潮後便被母親「嫁了」出去,他深知美麗的妹妹一旦發育成熟便會遭遇同樣的境遇,被母親送給阿薩德作為童妻。他千方百計阻止父母把妹妹送給別人,但無論他怎樣阻擋,薩哈終歸沒有逃脫被送走的命運。絕望的贊恩憤怒地離開了家,到處流浪。為了養活自己,贊恩走上了販賣、制毒的道路。有一次他回家取相關身份證件時,得知妹妹薩哈死亡的消息,這讓贊恩陷入了絕望和瘋狂,持刀將阿薩德刺傷,為此他不得不付出代價,被判5年刑期。

《我想有個家》是虛構的,但又是真實的,因為全世界電視新聞的難民數據和戰爭報道讓觀眾對黎巴嫩和敘利亞的名字變得耳熟能詳,一想到敘利亞難民危機,首先映入腦海的便是那張沙灘上的紅衣小孩兒照片和無數段偷渡時慘死難民的視頻影像,即使這些國家距離中國很遙遠,但影像所具備的可傳遞經驗告訴我們那裡戰火紛飛,那裡的孩子們整日生活在戰亂之中已經失去了家園,所以我們將這種想像全部用在了觀看影片時對主題的理解中,從而產生了共情力。

《我想有個家》的電影海報寫著「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句廣告語令人震驚,父母生下子女竟然是一種罪過?當然,看過電影的觀眾,或許會認同這種觀點,就像中國的傳統文化說的:生而不養是罪過的源泉。

不可否認,贊恩一家所處的困頓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贊恩父母承擔責任的空間,可是這不應成為他們推脫責任的借口。他們並非罪大惡極之人,只是愚昧的認知促使他們將孩子當成了商品和工具,且不懂得如何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而這種愚昧認知的形成與動蕩畸形的社會現狀密不可分,這部劇情片通過營造孩子控告父母的殘酷達成了對社會不公的諷刺和對不完善的社會制度的批判。但是,關於生存與人性的兩難選擇,才是讓陷入深深思考的地方。

或許,這部劇情電影在全世界範圍取得的巨大成功,還不足以改變黎巴嫩、敘利亞數以百萬計難民的生存現狀,但其至少為每一個即將為人父母或者已經為人父母的人提供了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用以審視自己是否能成為合格的父母,是否能夠有足夠的擔當遮起風雨,令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才是《我想有個家》電影要表達的真正意圖,而且是全世界所有家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分享這篇文章

推薦一部好看的美國劇情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附劇情影評

上一篇

法國同性電影推薦:《燃燒女子的畫像》劇情影評,這樣的愛情故事太虐心了

下一篇

猜你喜歡

評論已關閉。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