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山東苟晶事件已告一段落,但仍留給世人兩個問題:偷走他人的人生能真正幸福嗎?通過謊言來達到自以為正義的目的,能獲得原諒和同情嗎?
其實,英國著名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在1999年拍過一部犯罪電影叫《天才雷普利》,講述了一個模仿別人最後偷走別人人生的故事,主人公雷普利看似獲得了世俗上的成功,卻陷入了精神上的無盡噩夢中,結合現實生活的事例,這看上去像是一個寓言。
有人說《天才雷普利》是另類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同樣是一個出身卑微者試圖躋身上流社會的毀滅人生。不過,我認為《天才雷普利》這部犯罪電影更像是《賽末點》和《寄生上流》的結合體。電影通過刻畫雷普利複雜的心理和性格,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鏡像」關係,對愛與替代的微妙關係進行闡述,並深刻剖析階級鴻溝造成的人性變異。
01 「天才」的雙重含義揭示沉重主題,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是一道沉重的枷鎖
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湯姆.雷普利是個沒錢沒地位的調音師,偶然機會他受到一位船業巨頭之託,去遊說他終年在歐洲四處遊蕩的兒子迪奇回家。但是當雷普利到了義大利,就深深地迷戀上了迪奇奢靡而瀟灑的生活。雷普利開始模仿迪奇,後來萌發「取代他」的念頭,直到最後真正的「替代」了迪奇,雷普利走上了一條充滿謊言和罪惡的不歸路。
片名的「天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雷普利有一項天才的能力:模仿和偽裝。他的這一能力是推動整個故事前進的關鍵要素,他模仿別人說話、動作、簽名的特殊喜好,使他對迪奇的替代成為可能,而且讓人信服。他穿上迪奇的衣服,帶上他的戒指用他的身份取錢,也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社會關係上的一種替代。
另一層含義則是反諷,雷普利有個天才而瘋狂的頭腦。偷走迪奇的人生讓他擁有了夢寐以求的舒適生活,而作為雙性戀的他還想占有迪奇的感情。所以在電影的後半段,他一邊以迪奇的身份生活著,一邊又以雷普利的身份活著,陷入混淆真實與幻想的心理泥潭難以自拔。
雷普利用無數的謊言掩蓋當初的一次不經意的謊言,最終手握三條人命,不惜殺害自己的愛人,他失去的明顯要比得到的多。他不斷膨脹的欲望是悲劇的主要原因,但是為什麼他要執著於成為另一個人呢?除了貪慾和掩蓋身份,還有精神方面的原因。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有個著名的「鏡像理論」,拉康認為6-18個月的嬰兒會覺得鏡子裡的是他人,後來才認識到鏡子裡的就是自己,從而確立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對立。隨著精神學科的發展,一切混淆了現實與想像的情景都稱為鏡像體驗。
結合鏡像理論來分析整部電影,雷普利的鏡中人就是迪奇。在「成為」迪奇之後,雷普利剛開始是欣喜而享受的,但最後發現這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影片結尾孤獨坐在遊輪船艙里的雷普利,逃脫了懲戒,卻失去了一切,「如果我能重回過去,如果一切能夠重來」成為他縹緲的幻想。他終於真正認識到了「自我」和自我的價值,祈求回到生活的起點。
這個看起來略顯荒誕的故事,與其說是偷走別人人生的故事,不如說是一個小人物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最終完全失控、陷入罪惡的故事。
02 鏡子和水成為貫穿全片的意象線索,隱喻了主要人物的命運和故事走向
安東尼.明格拉以細膩、留白的風格著稱,《英國病人》的細膩婉轉,《冷山》的處處留白、意味悠長,都集中體現在了《天才雷普利》中,在這個陰謀、愛情和欲望糾纏的故事背後,有兩種事物是貫穿全片始終的意象線索——鏡子和水,扮演著多面的角色,承托著人物的命運,提供了種種隱喻。
① 鏡子的隱喻
雷普利和迪奇的關係,可以看作是一種變相的鏡像關係。電影數次使用鏡子作為道具,通過巧妙的視聽語言來引導觀眾對這種關係的理解和感悟。
鏡子的第一次出現在雷普利被邀請進入迪奇的別墅,雷普利在鏡子面前模仿迪奇的談話和舉止,為後來的情節做了細緻的鋪墊。在雷普利和迪奇的最後一次旅行中,車窗玻璃成為了鏡子的替代,由於錯位,玻璃中兩人的兩張半臉合成了一張臉,象徵著雷普利的執念:與迪奇合二為一即將實現。這裡還有一個非常用心的細節,因為雷普利喜歡看莎士比亞,這個畫面致敬了1968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典海報造型。

對1968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典海報造型的致敬
影片結尾,鏡子再次登場。殺死了愛人彼特的雷普利黯然坐在船艙中,鏡子中人時而看似迷失自我的雷普利,時而看似重生的迪奇。在不同情境中鏡子的使用,鋪墊了兩人關係的變化,同時也反映了雷普利從模仿、混淆到替代每一步的心路歷程。
② 水的隱喻
故事的情節並不都發生在水上,但關乎人物命運走向的關鍵情節都發生在水上。水面和天氣相互作用,對人物情緒乃至刻畫人物形象都起了烘托作用。
第一處是電影進行到中段,小鎮上舉行儀式,人們把聖母雕像從水中抬起,這個時候,少女西爾瓦娜的屍體也從水中緩緩浮起,西爾瓦娜的母親看到女兒從水中浮起,哭喊著撲進水裡,岸上的聖歌還在繼續。人們的歌聲和哭泣混雜在一起,整個場景如同一幕古希臘悲劇,死去的西爾瓦娜的姿勢正像聖母的雕像。西爾瓦娜上了迪奇的孩子卻被狠心拋棄,最終造成了她的死亡。現實如同舞台,水作為自然界的力量,托起了這極具象徵意義的一幕,並對人性的醜惡進行了無言的批判。
第二處是電影的高潮段落,雷普利和迪奇駕船出海,在海上兩人發生爭吵,最後雷普利殺死了迪奇。在無邊的海水中,雷普利被自己的私利、謊言困住了,關於自己身份的不滿和替換,始於野心的欺瞞,讓他一直像在海上漂流,身不由己,迷失方向。水在這部電影中扮演了豐富多面的角色。換一種說法,水既代表了人物的命運,也代表了第三方的人性審判,它承載著希望、痛苦,給人物純真時給予快樂,當人物邪惡時報之以苦痛。
03 地下室意象揭示殘酷的階級壁壘,貧富差距成為了人性變異的誘因
去年獲獎無數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與《天才雷普利》雖然相差20年,但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的其中一個核心主題就是揭示階級固化的社會下,人性的變異和掙扎。
《寄生上流》以地下室的「氣味」作為巧妙的敘事點,由於此前長期蝸居地下室,主人公一家身上都有著富人們難以接受的「霉味」,聞到這種氣味時,富人捂鼻子成為了一種本能反應,這是階層對立一個誇張的表現手法。
《天才雷普利》同樣有一個重要的地下室意象,它不但存在於影片的一些場景里,還存在於雷普利的意念當中。雷普利曾有一句點題的台詞:「難道你不會把過去放進一間地下室,鎖上門然後再也不進去?……後來你會遇到某個特別的人,你想做的事情就是給他鑰匙,說打開它進去吧,但你不能這樣做,因為它太陰暗、太邪惡了。」,地下室象徵著人性惡的一面,雷普利的地下室裡面有他的謊言、虛榮、暴力、還有他殺人的經歷。
值得玩味的是,安東尼.明格拉並不只是想拍一部表現人性惡的懸疑電影,這一點從人物設置上就可以看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迪奇、瑪姬、費迪、瑪麗蒂斯和彼特構成了一個強大的上層社會群體,只有雷普利身處下層。耳濡目染之中,雷普利一切犯罪行為的「初心」是做一個虛假的大人物,也好過現在渺小的自己。
在《罪與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了一個命題:「貧窮即是罪」。像雷普利一樣身處底層的人除了才能之外,便一無所有。當雷普利自以為已完成階級躍遷,成為大人物時,那道無形的階級壁壘又會將他打回原形。電影看到最後,對雷普利報以同情的觀眾不在少數,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典型意義的反派,他的悲劇不僅在於他連環殺人,而在於極端的個性和欲望,而他這種悲劇性的個性最終還是來源於社會環境。

2019年全球財富報告中的財富分級圖
根據瑞士信貸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全球財富報告》,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口擁有82%的財富,最富有的1%的人擁有45%的財富,而最窮的20%的人,高達11億人,有75%來自非洲、印度、亞太地區。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是近三十年來全世界的社會現狀,跨越階級成為一種焦慮,一種難言的痛,無怪乎不管是《天才雷普利》還是《寄生上流》,都能超越語言障礙,獲得苛刻的影評人和全球觀眾的共鳴。
寫在最後
導演安東尼.明格拉把結局留給了觀眾,使《天才雷普利》的觀影心理成為了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一部分,為什麼雷普利那麼壞,大部分觀眾依然不希望他的謊言被揭穿呢?也許是因為雷普利的貪、痴、怨、念、恨,我們內心都存在著。
《天才雷普利》無疑是一部成功的犯罪電影,所以我才推薦給給大家,最後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