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從《八佰》到《八百壯士》,強烈推薦「台灣四大經典抗戰電影」

《八佰》終於上映了。

《八佰》電影海報

作為救市之作,大家對《八佰》的期望值甚高。據電影場的反映來看,至今表現都還不錯。不過,迅速就有資深影迷來與1975年上映的台灣版《八百壯士》進行比較,作為林青霞的成名作,兩部《八佰》自然有得一比。

由於目前《八佰》還沒有全面上映,目前只是點映階段。因此,有關大陸版《八佰》與台灣版《八百壯士》之間的差異與優劣,暫時有個懸念。等《八佰》正式上映之後再細說。今天要展示的是,台灣版《八百壯士》並不是一部孤立的抗戰影片,它不像大陸版的《八佰》,就只有這一部,別無可說的。

台灣版《八百壯士》是「台灣四大經典抗戰電影」中的第二部,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從上映時間上,自1974年至1977年四年間,台灣連續拍了四部抗戰題材的影片。而且,這四部都成為了經典。

今天,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四部抗戰電影。

這也是1970年代,蔣經國等大陸來的第一代尚在人世,對大陸還抱有深刻的情懷,才能拍出這樣的作品。而且,因為遠離,他們拍攝的這些作品也更接近於歷史現實,比大陸那些個「抗日神劇」比,判如雲泥。

在當然了,這個系列還有一個重要的大背景,就是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再到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美國承諾和台灣當局「斷交、廢約、撤軍」。

台灣代表中國正統的地位,就此發生了改變。也正基於此,在小蔣的授意下,「四大抗戰經典」正式出爐,想以此來在精神層面維護自身才是正統的形象。所以,這個系列既在史實方面很嚴謹,又在意識形態方面帶有濃厚的宣傳意識。

今天再來看這個系列,完全可以拋開政治宣傳的精神頭,只來看取其中對於歷史現實的嚴謹的態度,也就夠了。而且,也因為嚴謹,這些片也值得推薦,值得過了這麼久繼續去看。

《英烈千秋》(1974)

這是一部以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為主角的影片。

作為大陸與台灣都認可的抗日將領之一,張自忠與佟麟閣、趙登禹等是少有的幾個被新中國承認並宣傳的抗日國軍犧牲將領。本片以張自忠為主角,講述他在「七七事變」爆發之前,已經率領國軍第29軍38師,在河北唐山一代發動了「喜峰口戰役」,血戰七天之久,英勇狙擊日軍對華北的攻擊,1000人敢死隊只剩26人,慘烈至極。但此役,也打出了血性,打出了國威。

但「七七事變」之後,張自忠卻因為留守北平,成為北平市長,而被罵成漢奸。後回到前線,重新證明了自己,並成為抗日戰爭中第一個犧牲的集團軍司令。當然,由於《英烈千秋》拍攝的時代,帶有濃重的意識形態意味,帶有一些說教的特性。尤其是,張自忠最後臨時的關頭,喊的口號居然是「蔣委員長萬歲!」實在有些讓人啞然失笑。

要知道,張自忠出身於西北軍,是馮玉祥的左膀右臂。後來即便擁護了蔣介石,但依舊是擁兵自重的大員,他真正忠於的只是國家,而絕非蔣某人。「喜峰口戰役」,就是在沒有得到中央的授意下,自發開打的。

至於徐州會戰中,張自忠帶59軍在臨沂與日本精銳的板垣師團鏖戰7晝夜,並將之擊潰,粉碎了日軍從臨沂一帶向台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這也是張自忠打出名氣的第二場戰役。

後來,在張自忠身死前的隨棗會戰,張將軍也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放棄渡河攻擊襄陽(原襄樊),取得了重大勝利,時間是1939年5月。後來,在日本發起的冬季攻勢(即棗宜會戰)中,張自忠也親率38師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第十三師團第103旅團,於1月初配合第八十四軍穩定戰線,2月14日發起反攻。這次主動進攻,也是當時國軍為數不多的正面進攻。

但不幸的是,由於當時戰場通訊設施的落後,國軍密碼被日軍破譯,並對張自忠軍的調動展開伏擊。張自忠就此不幸身死。在《英烈千秋》中,張自忠的死亡被改編成了游擊隊的出賣,這一點倒是不那麼符合歷史。拋開這些,從大的歷史框架,還有人物形象的刻畫,這部抗戰電影都值得觀摩下。

《八百壯士》(1975)

更為人所熟悉的是這個系列的第二部,即《八百壯士》,影響更大。很大的原因,是本片有林青霞的出演。當時,22歲的林青霞剛剛出道,結果卻憑藉本片拿下了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可以說是出道即巔峰。

除了林青霞,主演男一號是主演柯俊雄,兩屆金馬影帝,既是演員又是導演,晚年進入政壇,成為台灣省第一位影帝立委。而他的私生活則更為傳奇,周潤發尊其為師父,曾和舒淇傳過緋聞,據說還有黑道背景,曾經在酒席上刺傷過武俠小說家古龍,導致後者落下了肝病,後來不治身亡。

男二號秦漢,當年台灣最當紅的小生,瓊瑤電影御用男主,與秦祥林、林青霞和林鳳嬌合稱「二秦二林」,放在今天絕對的流量男神。他與林青霞之間多年的情感糾葛,也很長時間都是街頭佳話。原名孫祥鐘的他,更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高級指揮官孫元良的親兒子。當時,正是孫元良親自下令給謝晉元,讓他來指揮這場不對稱的戰役。

女演員方面,影片的女主角由當時的著名女星徐楓出演。她是武俠大師胡金銓的御用女主角,曾經出演過眾多經典武俠片,《俠女》《空山靈雨》《忠烈圖》都有她。

此外片中還有一位女配角,是台灣影壇日後有名的才女張艾嘉。作為歌手,她的《童年》《愛的代價》唱紅了一個時代。作為演員,19歲就涉足影壇的她曾主演過近百部電影,並兩度榮獲台灣金馬獎影后、兩屆香港金像獎影后和一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至於影片的導演兼編劇丁善璽,更是被譽為台灣主旋律電影第一人。在他的導筒之下,出品了一系列歷史主旋律題材,其中代表作有講述抗日名將張自忠的《英烈千秋》,講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英勇事跡的《碧血黃花》,講述辛亥革命歷史的《辛亥雙十》,其中最有名的則是這部《八百壯士》。

至於台灣版《八佰壯士》都講了什麼,大家可以與管虎的《八佰》對照著看。會更有意思,至於細節,暫且不贅。

《梅花》(1976)

作為「台灣四大經典抗戰電影」的第三部,這一部是整個系列裡最弱的一部。

但是,你說它弱吧,卻在當年的 金驢獎上,連連收穫了最佳劇情片、最佳編劇(鄧育昆)、最佳彩色攝影(林贊庭)、最佳音樂(劉家昌)、最佳錄音(忻江盛)。只能說,那時候的那個獎也是講主旋律的,至少在那個年代。

影片依舊由柯俊雄主演,三個女主角分別是張艾嘉、胡茵夢、恬妞。至於為什們叫《梅花》,是因為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民國,梅花是國花。梅花有五個花瓣,而最開始中華民國的國旗就是五色旗,與之相對應。所以說,片名象徵的正是整個國家在抗戰下的精神狀態。

再稍微擴大一點,同樣是抗戰題材的電影,兩岸切入口大不同。大陸(尤其早期)拍的都是窮人的抗戰,敵後的、小規模的、鄉村的、個人英雄式的,以我們熟知的《地道戰》《小兵張嘎》此類為典範;台灣抗戰片演繹的則是將軍、土紳、名流、知識分子、海歸等故事。多講究正面戰場,政府抗日。如《一寸山河一寸血》、《梅花》。再略微探究一下深層原因,除了政權和意識形態的分裂,台灣電影認為抗戰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保種,是種族之爭、文化之爭。所以,以「梅花」來代表種族,可見一斑。

相比另外三部抗戰電影,講的都是發生在大陸正面戰場上的大事件,《梅花》則聚焦於台灣島,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電影聚焦於台灣島上的一戶家庭,從家庭成員之間不同的選擇來講述抗戰的事。

這戶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孝順,深得父親喜愛;二兒子整日無所事事,父親很討厭他。大兒子娶了媳婦生了孩子,二兒子則是光棍一條。即使二兒子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女孩,人家也不願意嫁給不學無術的他。

侵台日軍為了修建水庫,要挖這戶人家的祖墳,父親堅決不同意,被日軍殘忍殺害。大兒子為了報仇,離開家去大陸參軍。二兒子為了討青梅竹馬女孩歡心,進入日本人的電力公司工作。

大兒子走後,老婆就代替他在中學教書。這戶人家有一個關係不錯的日軍軍官朋友,他告訴大兒子老婆,軍隊要徵召學生入伍,大兒子老婆就懇求軍官能幫忙說情。在軍官的努力下,上司留下了大兒子老婆這一班的學生。為了此事,大兒子老婆與軍官頻頻接觸,使得眾人都誤會她與軍官偷情。大兒子老婆忍受不了閒言碎語,跳海自殺。

此時,身在大陸的大兒子認識了一個敢愛敢恨的年輕女孩,兩人關係越來越密切。已經成為軍官的大兒子派出幾個人回到台灣,打算讓二兒子幫助他們襲擊水庫。二兒子知道此事後,因為害怕而拒絕幫助他們,這幾個人只得自己行動。

行動失敗了,這幾人都被槍決。這一切被二兒子看在眼裡,隨後他就趁電力公司廠長生日時,用自製的炸藥襲擊了電廠。事後,二兒子在見到青梅竹馬女孩,並將大兒子的孩子託付給她後,在獄中死去。

大兒子的孩子在青梅竹馬女孩的照顧下,幸福的生活著。沒過多久戰爭就結束了,這戶人家的日軍軍官朋友看到戰爭失敗,剖腹自殺。最後,已經成為殘疾的大兒子帶著新老婆回到家中,青梅竹馬女孩則離開了。

小人物折射大事件,《梅花》的故事有點類似《白鹿原》,但結構上要弱很多。後來,經典的傳承性就弱了很多。要是身為「四大」之一,估計早就無人問津了。

《筧橋英烈傳 》(1977)

這部影片,類似於「台灣四大經典抗戰電影」的第一部《英烈千秋》,那一部是張自忠傳,這一部則是空軍名將高志航的個人傳記。作為經典之一,《筧橋英烈傳 》獲得1977年第14屆金馬獎最佳影片。

抗戰時期,中國的空軍相對要弱很多,但還是湧現出了不少英雄,高志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電影透過高志航,講述中華民國空軍抗戰的故事。男主角高志航是空軍大隊的指揮官,對部下非常嚴格。高志航是東北人,他以前的日本飛行教官經常去東北老家威脅家裡人,目的是讓他投奔日本。為此,高志航母親帶著他的女兒搬來上海居住。隨後,抗戰就開始了,於是空軍的戰士們就與日軍飛機展開了一場場的空戰。

空戰中,很多人都擊落了敵機,但中國空軍也損失不小,有被擊落的、有被子彈打傷的、有自殺式攻擊的、有跳傘後自殺的,等等。高志航在空戰中被擊中,療養一段時間後,就帶領一部分隊員去蘭州領用新購買的飛機。日本空軍獲悉了此情報,就在飛機兩個加油地點伏擊他們。最後,即使中國空軍堅持戰鬥,但高志航以及眾多飛行員還是都犧牲了,中國空軍全軍覆沒。

作為那個時代的台灣主旋律,本片雖然問題不少,但是片子還是感人的,故事場面宏偉、激烈,演員演技也都在線上。不過,主旋律拍到了第四部,進步還是有的。例如飛行員飛機被擊落後,不願做俘虜,一番近戰後用最後一顆子彈自殺,臨終前高呼的終於改成了「中華民國萬歲」,而不是「委員長萬歲」,愚忠精神總算進步了一些。

另外,二戰時讓美國頭疼、膽寒的日軍神風敢死隊那種慷慨赴死、同歸於盡的戰術,其實是中國空軍首創。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的校訓就是:「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這個校訓被刻碑立在筧橋中央航校校園,每一屆學員都與這塊碑合影。一個弱國,面對強大的敵寇,軍力、國力相差懸殊,只有用這種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大無畏精神,才能有爭取勝利的希望。

中央航校的學員,在抗戰中共有1700多人為國捐軀。培養一名合格的空軍飛行員,是極其困難的,但中國居然犧牲了這麼多,可想而知當時的慘烈程度。

抗戰中期,整個空軍打光了,是真的打光了,飛機打光了,飛行員也打光了,一度全軍覆沒!大概是1940年,日軍空襲成都,飛行員和飛行學員已全體拼光了,一位飛行教官獨自迎敵,他說:我的學生都犧牲了,只有我上了!然後一個人駕駛教練機(不是戰鬥機,是教練機!)沖入敵機編隊,以羊入虎口的方式,與敵同歸於盡,壯烈殉國!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審視《筧橋英烈傳》這部抗戰電影,會格外打動人。

分享這篇文章

火影忍者:瞳術強大的宇智波一族,為何被13歲的宇智波鼬1人團滅?

上一篇

Netflix驚悚犯罪電影《神棄之地》定檔9月,主創陣容強大,一部中西部的哥德式作品

下一篇

猜你喜歡

評論已關閉。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