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評選出一位你最討厭的動漫角色,你會想起誰呢?有這樣一部動漫作品,它誕生於25年前的1995年,它所散發出來的光芒依然沒能被時間掩蓋,反而經過了幾十年的時光這部動漫依然歷久彌新。它的主題曲《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到今天依然在被傳唱,很多人在聽到那個熟悉的節奏響起的時候已然熱血沸騰,說到這裡你可能猜到了我今天要說的動漫名字——沒錯,就是《新世紀福音戰士》(EVA)。
結合我之前提到的最討厭的動漫角色和《新世紀福音戰士》,你會想起誰呢?如果真的有一個「最討厭的動漫人物評選」,我想EVA中的碇源堂一定能獲得高票上榜。
兒時的我初看EVA,看到了嚴父和感恩
作為片中男主角碇真嗣的父親,碇源堂這個角色可謂是所有動漫中父親中的一股泥石流。相比較其它動漫中的父慈子孝,碇源堂可謂是將父親的這個角色「發揮到了極致」。
作為他和亡妻唯一的兒子碇真嗣不但絲毫沒能感受到一絲父愛,而且碇真嗣被這個父親從生理到心理基本「虐」了個遍。這個做父親的已經生生地給自己兒子虐出了心理陰影。這個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角落陰影中的48歲中年大叔,也成了我幼時的童年陰影之一。兒時在看EVA的時候常常一邊看一邊感恩父母,感恩自己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感恩自己父母都很愛自己,不用像可憐的碇真嗣一樣被一個「變態」的父親虐到幾近崩潰。
現在的我再看EVA,看到了現實和矛盾
成人後的我再度回顧EVA,我驚奇地發現自己的觀點發生了改變,我一邊在心中怒斥主角碇真嗣的無能和軟弱,一邊又開始慢慢理解碇源堂的用意。我發現碇真嗣面對的是一個苛刻、嚴厲的父親,而碇源堂面對的則是一個不成熟甚至有些許幼稚的孩子和一個依仗他指揮的NERV。
碇真嗣的做法更加偏向於一個小孩子般的賭氣和對於父親的怨恨,而碇源堂時刻要考慮的是怎樣才能避免世界被使徒毀滅,而面對毀滅他要選擇最優、代價最小的途徑來獲得勝利,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面對即將被毀滅的世界都是可以拋棄的選項。
兒時對於碇真嗣的同情和對父母的感恩,成人後對於碇真嗣做法的厭惡和碇源堂的行為認同,讓我對於EVA陷入了深深的矛盾,我想也正是因為這種矛盾感成就了EVA在無數人心中成為經典。
就像莎士比亞說過「一萬個人眼中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眼中的EVA都是不一樣的,就連我自己就非常輕易地推翻了原先兒時的自己的觀點。就像我們喜歡看的動漫一樣,父母慈祥子女孝順的動漫是我們所有人都希望和喜歡看的,而且我們也希望自己喜歡的故事有一個溫馨的完美大結局,是不是跟烏托邦的樣子很像?
動漫就像是作者們為了作為觀眾的我們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烏托邦,而事實證明那些父慈子孝,溫馨美麗的烏托邦更加讓人嚮往而且能吸引更多觀眾,但是這一個個被驚喜打造出來的烏托邦終究還是烏托邦,就像紙永遠包不住火,現實世界也並沒有那麼多溫馨美麗的故事,往往充斥著太多太多的不如意。
14歲少年被母親打耳光之後跳樓墜亡
近日,又有這樣一則新聞讓人心痛「湖北一14歲少年被母親打耳光之後跳樓,後經搶救無效身亡。」
在看到這則新聞之後,心痛之餘我腦海里立馬想起了EVA中的碇源堂和碇真嗣,我並不是想說碇源堂怎樣折磨兒子,也不是想說碇真嗣在接受了那麼多的虐待之後「依然堅挺」,而是想說就算是被稱為最有深度和充滿矛盾的EVA,也演不出現實中的一切「悲歡離合」。
14歲的年紀,真的就像花兒一樣的年歲,無數世人都想用最美好的詞綴修飾的年紀,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年紀的孩子是抱著怎樣的信心和毅力親手斷送了自己的人生,也不敢去想像這位母親之後的生活和人生會產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無法想像也不敢想像那位母親將要經歷怎樣的悲傷。白髮人送黑髮人也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讓人心疼的悲傷,我們也無法想像那位14歲的少年在選擇跳下之時內心到底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但是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我用到了「又有這樣一則新聞」,沒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在面對學校或者父母的壓力之時往往選擇一死了之這種極端的做法,這讓我們作為成年人會感覺非常費解,到底是怎樣的經歷甚至是磨難,能讓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慷慨赴死」。
這個14歲少年的跳樓的起因只是因為淘氣,跟兩個同學一同在教室里打牌被老師發現了,而老師選擇了請這三位同學的家長到學校「配合管教」。母親來到之後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打了正在走廊里罰站的兒子兩巴掌,然後就頭也不回地走掉了,男孩在默立了兩分鐘之後,抓住走廊里的欄杆就從五樓跳了下去,並於當晚9點在醫院不治身亡,一朵還未來得及開放的花朵就這樣凋謝了。
現實就是這樣「露骨」的殘酷,沒有將要毀滅的世界也沒有時時刻刻需要防備的使徒,沒有帥氣無比的零號機也沒有在你身邊搞怪逗你開心的明日香,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僅僅可能只是因為母親憤怒的斥責。一個耳光、一句斥責、一句「你怎麼不去死」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其實同樣殘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時間的沉澱會讓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對於這些逐漸免疫甚至麻木,但是這些對於一個心智還不成熟的少年往往就會是引起雪崩的最後一片雪花。
青少年自殺距離我們從來都不遠,而這樣的悲劇發生也絕非偶然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高架橋上,一個17歲的少年從高架橋上縱身一躍,當場身亡,起因是他與同學發生爭執,被母親嚴厲訓斥,後來少年與母親的衝突逐漸升級,母親在高架橋道路中央停車下車繼續訓斥少年,之後少年直接從高架橋上跳下,橋很高下面就是堅實的水泥地,監控中的少年沒有一絲遲疑。
2017年9月18日,浙江一個15歲的少女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與父母發生爭執,父母氣極說了一句「考得那麼差你為什麼不去死」,15歲的女兒聽罷絲毫沒有遲疑,轉身就從19樓跳下,當場身亡。
2019年3月17日,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因為打碎了學校的玻璃,害怕遭受父母的懲罰,在給奶奶留下了一封簡短的遺書之後,跳樓自殺。遺書上稚嫩的筆跡讓人心疼,僅僅是因為一場意外打破了學校的玻璃需要賠償學校600元錢,害怕受到父母懲罰,生生地將這個九歲的孩子逼上了絕路。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據統計近年來自殺是全國15-34歲人群死亡原因排名第一,有16%的青少年想到過自殺,這其中有5.85%曾經計劃過自殺,有1.7%自殺未遂,這個統計數字加上我國龐大的青少年人口基數,得出來的結果能讓我們所有瞠目結舌。
面對14歲少年被母親扇耳光之後跳樓的新聞,其實最讓我驚訝的是底下廣大網友的評論:「現在的父母壓力本身就很大,哪裡有時間來陪孩子。」「男孩跳樓肯定還有別的原因,母親的耳光只是導火索而已。」「現在的孩子太矯情了,我們小時候都沒有人管,也沒少挨揍,也沒見誰自殺了。」「這得虧是在學校,這要是去了部隊,就是逃兵了。」
每次在看到這樣關於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這樣的聲音不在少數,有很多人都在批評現在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太差,過於「玻璃心」所以導致在遇到挫折後往往選擇逃避甚至走上絕路。
首先,我們不應該去討論這些論調是否正確,而是應該將我們的關注點放到未成年人的立場上,未成年人的心智不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健全。說白了我們不應該用我們成年人的想法去衡量孩子們的想法。
有這樣一句話我感覺說得非常好:「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本應該正確引導青少年和灌輸正確思想給青少年的父母,卻無時無刻將自己身上的壓力壓在了無辜的孩子身上,這本身就是錯誤和不公平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被我們所有人都掛在嘴邊,但是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父母少之又少,我們總是在盼望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強,能夠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這一點也非常容易讓很多父母矯枉過正。
「我對你嚴厲是為了你好」「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我白天工作累完了以後晚上還要讓你拖累」「你能不能學學那誰誰誰,你看看人家你在看看你自己」等等這些論調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我們幾乎所有人都是在這些來自父母的「殷切期望」之下長大。
所以不要總是說你一個孩子哪有那麼多的壓力,孩子的壓力絕大多數都是源於父母,而中國的父母有一點最「致命」,就是很少有父母能夠面對自己的孩子將他們對於孩子的愛勇敢地坦白說出來。
總感覺對於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總感覺自己要更加努力工作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將來,這一切歸根結底終究還是被傳遞到了未成年人的肩膀之上,有的孩子能夠堅韌挺拔承受住這些來自父母關愛的「附加物」,而有的孩子就會被這些壓力壓彎甚至是壓斷。
寫在最後
碇真嗣有一個嚴厲到幾近「變態」的父親碇源堂,但是碇真嗣沒有被挫折和困難壓倒,反而越挫越勇變得更加堅強。這是我們所有人希望看到的也是作者希望我們看到的,不過動漫終歸是動漫,烏托邦也終究不是現實。
真實的現實中有太多太多的像碇源堂一樣的父母,他們對於你十分嚴厲,他們不會對你說出他們心底那份愛,他們其實內心深處比誰都盼望你能像碇真嗣一樣堅強起來。但是這些「碇源堂」們沒能意料到一些在他們眼裡看起來根本不起眼的小事,成了壓倒你的每一根稻草。這一根根稻草壓在這些原本最無憂無慮年紀的花朵身上,往往就成為了千斤巨擔。
父母原本應該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但是現在的青少年卻逐漸轉變為父母與死神之間的一場豪賭的賭注,賭約的內容是看青少年能否扛住那一根根被壓在身上的稻草,到底是父母的理解和愛先到來還是那根壓死駱駝的稻草先至,我想只要是父母在面對這個選擇題的時候都不會猶豫,那面對你願意付出一切的人你又為什麼恥於開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