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5600萬,《奪冠》的票房第一炮,並不夠響。 在改名、撤檔、再定檔之後,這部備受期待的國產體育電影其實承載著為國慶檔暖場的重任,但現在看,場子似乎不夠暖。
提早五天上映背後,當然是片方對品質的絕對自信,目前豆瓣7.4、貓眼9.3的評分表現也的確不俗,但離口碑炸裂尚有一定距離,更嚴峻的是,明明是一部國民大片,現在卻總會讓人覺得少了一點熱鬧和回聲。由此另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這部女排電影《奪冠》的最終票房會有多少?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不僅關於這部命運曲折的電影本身,甚至也關乎整個國慶檔的大盤。
在此之前,市場對今年國慶檔的整體判斷是:又一個最強國慶檔。即使今年國慶檔的熱度明顯不足,但各界都認為,一旦品質上來了,瞬間就會填補熱度的不足。然而縱觀近年來的國慶檔市場,其實去掉「開掛」的去年,日均3億票房的國慶檔跟春節檔其實存在著級別上的差距。只是經過去年破紀錄的成功之後,國慶檔的市場期待瞬間被撐高了,就像體育比賽一樣,後來者一定會對標新紀錄。
但如果新紀錄本身是一個奇蹟般的存在呢?後來者是否還能輕易達到這個紀錄?《奪冠》因此成為一個最好的標尺,由這部國產體育電影出發,我們要問的不僅是《奪冠》能否在國慶檔票房奪冠,還有國慶檔本身能否票房「奪冠」。而所有的問題又匯聚為一個問題:《奪冠》票房,還能否逆襲?
《奪冠》是撞上體育電影票房天花板了嗎?
首日排片7.6萬個場次,占比29.2%,以場均18人次和12.2%的上座率,拿下5613萬,這個數據顯然並不出彩。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周六票房超越周五票房是常態;可是截至9月26日12時,周六單日票房依然未突破3000萬,則說明影片口碑發酵還未帶動票房爆發式上漲。從目前的貓眼專業版用戶畫像來看,與同檔期以及一些頭部投票的影片相比,《奪冠》目前的觀眾還是以二三四線城鎮女性觀眾為主:與抗戰電影《八佰》對比來看,《奪冠》25歲以下觀眾占比46%,已經打通了全年齡層,但票房並未爆發。
那麼《奪冠》有機會複製《我不是藥神》和《哪吒》的逆襲曲線、最終逆襲奪冠嗎?站在口碑發酵的十字路口,《奪冠》面臨著市場眾多不確定因素。
- 第一個就是影片近乎點映的上映時間。
從9月25日—9月30日,電影都是下午6點正式售票。與其說是大規模上映,目前的上映模式更接近通過全國大面積的超前點映,積攢口碑熱度,從而為正式上映壯大聲勢。但不同於點映帶來的全面高口碑評價,影片以正式上映宣傳口徑獲取的票房很可能給觀眾甚至業界造成誤解。
口碑問題也將是《奪冠》面臨的一大考驗。雖然整體看,豆瓣開分7.4分,大部分觀眾對影片本身品質表示高度讚揚,卻也充斥著因映前口碑風波和刪減過後的「割裂感」產生的負面口碑。由於影片的紮實品質,評分再往下走的可能性不大,但以現有評分,的確還不足以憑口碑帶動票房大幅上漲。
- 另一個問題則是影片討論熱度。
首映過後,影片並沒有像《八佰》上映次日那樣登頂「八佰看哭了」、「八佰口碑」等多個熱搜,目前僅有「姚迪飾演魏秋月」登上熱搜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豆瓣、知乎的評分高低並不能完全代表票房走勢,而更反應真實的大眾觀影情緒、更面向下沉市場用戶的貓眼評分仍舊高達9.3分。但豆瓣和知乎這兩個代表著一二線影迷整體態度和觀影情緒的主流平台,整體良好中不和諧的口碑釋出,對一二線票倉的持續勢能發酵將是一個不確定因素。
- 另一大阻礙是國產體育電影的票房天花板。
此前馬布里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我是馬布里》在影片製作、宣傳、發行的投資近 1 億,且各大平台得分都在 6–7 分之間,藝術水準算是達到了及格標準的情況下,票房僅為880萬。
這背後是歷年來國產體育電影票房整體不高,即使是林超賢導演、彭于晏主演的《破風》,也在口碑尚算不錯的情況下,僅拿下1.45億票房。
《奪冠》票房起勢平淡,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撞到了國產體育電影票房天花板。此外,影片的提前發車重大操作,也是一大不確定因素。根據國慶放假通知,本周只有周六一天節假日,接下來又是四天工作日, 客觀上不利於口碑發酵。
值得注意的是,《奪冠》在此次高調提檔期間,或許因為定檔日期匆忙,影片並沒有出現亮眼的宣傳舉動,營銷勢能還未全面爆發。在口碑出現不和諧聲音的情況下,針對性的宣發又缺位,國慶前上映時間又存在一定限制,一旦國慶檔大片齊出,排片被擠壓,有可能拿到一個最壞的結果。但,《奪冠》真的沒有逆襲的機會了?當然不是。
口碑上佳但未達爆炸級,《奪冠》逆襲的贏面在哪?
其實,《奪冠》作為國產頂級體育片還有很多機遇。在此之前,從科幻片《流浪地球》、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青春片《少年的你》到戰爭片《八佰》,幾乎近年來所有爆款一大爆款因素都是填補市場空缺。
體育電影作為在世界電影市場享譽盛名的題材,經典作品層出不窮,也經常創造票房神話。但在國產片中,一直缺乏票房大作,這客觀上拉低了體育片的票房大盤,但缺少好的個人故事,即使有好故事也很難被外界發掘,才是國產體育電影難以出圈的關鍵。即便是廣受好評的《破風》等體育電影,在故事上也未能脫俗,除了訓練、比賽,就是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搖擺,這種司空見慣劇情套路對觀眾難免缺少吸引力,這或許就是形成不了現象級爆款的原因。而《奪冠》這部電影原本被觀眾擔心會太命題作文,風格會太正,可是看完就能發現,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
在陳可辛的執導下,《奪冠》絕不枯燥!且不說鞏皇堪稱人肉複印機式的表演,光就故事編排,就做到了節奏感強、懸念重生。除了文戲保持陳可辛一貫水準,電影動作戲也會讓大家覺得特別燃、特別熱血,看得緊張揪心,甚至感動到熱淚盈眶。但歸根到底,是電影與國家榮譽、體育精神、女排情懷等結合在一起,極大地豐富了劇情,到最後,又燃,又好哭。
比如說,郎平的職業偶像,美國名將海曼在賽場上專門來找郎平說話,郎平說,我的目標是跳摸能和你一樣高,但我還沒做到。海曼說,雖然你沒我跳得高,但你們中國人身上的集體精神,我們沒有。那一刻,別說電影裡的郎平快要流淚,畫面外的觀眾,同樣會因為共情,淚流滿面。
另外,雖然目前一線城市票房一般,但其在二三四線下沉市場有更火爆的勢能。見影片下沉力度之廣,所以影片在帶動更廣泛觀影群體、拉動市場增量等方面也具備積極作用。從內容題材來看,《奪冠》跟國慶和目前社會環境完全符合,越是接近國慶,影片的主旋律、應節氣氛等就具有更大的優勢。
因此只要影片保持高口碑,完全能夠在國慶檔內走出口碑長線。但接下來片方似乎有必要調整其宣傳策略,目前看影片宣傳主打的點以勵志、情感向為主,易於抓住年輕女性心聲,產生情感共鳴,事實證明也的確打動了許多年輕女性,但在完成對這部分目標觀眾的動員之後,影片完全可以繼續主打「高燃」向,利用片中請來了大量職業運動員拍攝的三場高水平排球比賽,去吸引更多的男性觀眾也走入影院。只有變單核驅動為雙核驅動,影片才有逆襲的可能。
15億+!我賭《奪冠》能像女排一樣逆襲
不難看出,《奪冠》的整體票房勢能,是有潛力達到10億+票房體量,但能不能再往上呢?這可能不是《奪冠》一部電影的事。作為體育電影,由於對技術和好演員的投入高,票房卻整體偏低,資本不願意投入,形成了一個死循環,如果出來「吃螃蟹」的《奪冠》都失利了,以後當然更不會有高投資的體育電影出現了。
其次,國慶檔里最大的變量也是提前開畫的《奪冠》,提前國慶檔五天上映,實際也為即將到來的國慶檔起到預熱的效果。如果能提前激發市場活力、吸引觀眾回流、助力大盤熱度,無疑也是為不久後的國慶檔提供了一個更高的起點,反之,則國慶檔票房同樣成疑。
能逆襲嗎?
在電影裡,女排姑娘們在30年前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用30年打了一場起伏跌宕卻贏得全國人民永遠尊敬的尊嚴之戰,對於《奪冠》來說,同樣需要這樣一場逆襲之戰。說到底,《奪冠》的內容放在體育電影之外,在整體的國產電影裡都屬上乘,雖然處於被低估的處境當中,但依然具備國民級的影響力,即使當下票房表現平平,但品質的基本盤穩固,依然有極大概率走出逆襲的長線,或許國慶檔才是它展現實力的舞台。
許多觀眾在看完之後表示「我很久沒有因為一部電影而充滿驕傲和自豪的情緒了,但《奪冠》做到了」。從直接的感官體驗來說,這是一部極具情緒感染力和情感衝擊力的影片,這種遠遠超出預期的驚喜感,從來是能夠俘獲觀眾的武器。現在的問題是,影片能否憑藉這種品質和突破性,完成票房上的逆天改命。
雖然當下的困局中,類型的限制、個別的成見,困擾著影片票房走勢,但就像當年的女排姑娘們一樣,決不能認命,越是被看衰,越要用實力去證明自己,才能把所謂的天花板捅爛,將所有的成見改寫。從影片呈現出來的熱度和行業預期來看,只要口碑持續向好,《奪冠》即使很難衝擊2億或者更高的成績,也依然大有機會成為一部票房15-20億左右的爆款,帶動國慶檔影市的滿血復活。
誰說國產體育電影不能賣座?誰規定的被誤解的好電影不能逆襲?《奪冠》誰都不是,它就是它自己。假設這部體育電影真能將部分偏見的大山徹底推翻,最終完成票房逆襲,那真的是上演了電影中女排擊敗巴西隊一樣精彩的反轉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