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推薦一部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好人變成「惡魔」只需要6天?

今天沒有那麼多廢話,直接進入主題。給大家推薦一部不是恐怖片卻恐怖十足的電影——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電影海報

《斯坦福監獄實驗》電影海報

01

1971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以每人每天15美元的報酬招募了一批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年輕志願者。他們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一場模擬監獄環境的心理實驗正式開始。

第一天,獄警就通過喊編號、半夜吹起床哨等方式樹立在囚犯心中的權威。一旦不滿意,就命令他們一遍遍重複或做伏地挺身作為懲罰。

結果到了第二天,囚犯們紛紛用床堵門進行反抗。換班的獄警非常氣憤,認為之前的獄警太過仁慈,於是加大了懲罰力度。包括用滅火器噴射、扒掉衣服捆綁和揪出帶頭的囚犯關禁閉等等。

第三天,反抗失敗的囚犯們開始以消極忍受的方式換取平靜。但獄警們的虐待和折磨並沒有停止,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發殘忍。尤其是夜間,其手段會更加齷齪。直到第六天,在前來參觀的哈佛教授的強烈抗議下,津巴多教授終於意識到了實驗的失控,將其叫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心理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其實在本片之前,這場十分具有影響力的心理實驗已經兩度被改編搬上大銀幕。一部是2001年的德國版,一部是2010年的美國版,都定名為《死亡實驗》。相比之下,本片口碑、評分、影響力都不如前兩者突出,但經過對比之後還是選擇了本片來推薦。因為前兩部的內核雖然是斯坦福監獄實驗,故事卻改編自馬利奧·喬丹努的小說《黑盒子》,戲劇性更為強烈。

《斯坦福監獄實驗》完全建立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對於實驗本身的還原度最高。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親自擔任電影顧問。導演凱爾·派屈克·奧瓦內茲特意前往幾十年前的實驗場地史丹福大學地下室丈量長寬高,以打造出一座一模一樣的監獄。包括演員的服飾和妝容都與當年的被實驗者沒有任何區別,可謂相當紀實,這也正是本片與前兩部不同的難得之處。這部恐怖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殺人,卻依然被評為R級。沒有那麼多戲劇成分,卻同樣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只因兩個字:真實!

02

有的小夥伴可能會疑問了:這實驗不是假的嗎?沒錯,近些年很多歷史上著名的心理實驗都相繼遭到質疑或陷入了「重複檢驗危機」,斯坦福監獄實驗也是如此。關於它最大的爭論和質疑在於,被實驗者的殘忍行為究竟是自發性的產生,還是實驗組織者的引導。

如果是實驗組織者的引導,那麼這場實驗就無法證明人類在特定環境下受到的影響和心理變化,甚至淪為一場欺騙了人們半個世紀的「真人秀」。而近些年來,這方面的證據越來越多,當年的被實驗者在接受採訪時透露:

「組織者說我們能通過這個實驗進入媒體的視野,說不定能催生監獄改革……」

「我把它當成了一次即興表演,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

甚至一位扮演囚犯的被實驗者表示:實驗過程中的尖叫實際上是津巴多教授不允許中途退出,自己為了有時間準備即將到來的考試而表演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崩潰。

而且這場實驗也經不起重複檢驗。2001年,英國的兩位學者和BBC聯合做了一場類似的監獄實驗。他們去掉了「指導獄警」的環節和「不許囚犯中途退出」的規定,卻發現獄警難以施加權威,囚犯也聯合起來向獄警爭取到了一些權益。當然了,到底是真是假,我們這些局外人無法蓋棺定論,也不在今天的討論之內。我們就單純從本片出發,把它當成一部影視作品來對待。看看那些身心健康又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是如何在短短几天時間裡淪為施暴者和受害者的。

03

當年實驗結束後,津巴多教授撰寫了一本書——《路西法效應》。路西法,基督教中的墮落天使。路西法效應,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好人也會犯下暴行。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多大?三個詞足以概括。

  • 其一,代入感。

片中的被實驗者明知道這是一場實驗,卻依然發展到失控的地步,就是因為代入感。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人都逐漸代入到自己被賦予的角色當中,直到無法自拔。獄警施加暴力越來越順手,也越來越心安理得。囚犯反抗失敗,只能妥協,試圖以消極忍受的方式換取平靜。

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編號819的囚犯。精神近乎崩潰的他申請退出,獄警卻命令其餘囚犯一起大喊「819是個壞囚犯」,致使其抱頭痛哭。直到教授提醒他你不是真正的囚犯,你的名字是Peter,他才猛然清醒,離開監獄。

就連津巴多教授自己也是如此。面對質疑的時候,他一口一個「這是我的實驗」、「我的監獄」。完全沉浸在監獄最高權力者的身份之中,忘記了自己是身處實驗之外的組織者。

其實任何人都擁有多重身份,也都有著善惡兩面。是善是惡,關鍵就在於環境的引導。換句話說,在於制度。這場實驗中的制度,完全由津巴多教授制定。他規定獄警不可以使用暴力,可當暴力衝突發生時卻置之不理,使得獄警們嘗到了甜頭。而囚犯們恐懼的是獄警嗎?不,他們真正恐懼的,是那個制定一切規則和制度的人。

  • 其二,同化。

在特定的環境當中,人們總是會或主動或被動或不自覺地被同化。你看片中的獄警,他們最開始根本沒有那麼暴力,甚至會與囚犯開玩笑取樂。然而當一個人開了頭,剩下的人便紛紛響應、效仿。

最可怕也是最可恨的惡,就是在不自覺狀態下的作惡。試想人類歷史上的那些悲劇,很多都是特定環境製造的惡果。那些作惡的人自認為沒有錯,甚至為此感到驕傲,因為身邊的所有人都在這樣做。你不順從,反而會被當成異類。他們也不是天生的魔鬼,只是悲哀的制度和社會,孕育了一代魔鬼。

  •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權力。

環境本身對於人的影響已經十分巨大,如果再加之權力呢?上文提到過,被實驗者的身份是隨機決定的。可在分配任務時,管理者卻對獄警們說:你們成為獄警是依據你們面試時的表現。這其實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暗示,暗示獄警高人一等,他們所掌握的權力也是理所應得的。而制服、墨鏡、警棍,則再次強調了這種權力的象徵。

莫怕君子欺,只怕小人得志。這些扮演獄警的被實驗者也許在生活中並不是小人,但當他們在特定環境裡手握大權時,同樣駭人。教授的默許使得他們變本加厲、忘乎所以、毫無顧忌。只要組織者不發話,他們就可以為所欲為,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處。也許現實中的我們有時也難逃環境的影響,但你依然有選擇的權利。正如扮演獄警的學生在影片開頭自語得那樣:我是個好人,也可以是個真正的惡棍。這都取決於你。

看完《斯坦福監獄實驗》這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讓我不得不對「人性」多了一份思考。雖然它稱不上是一部標準意義上的恐怖電影,卻能在心理上給予你震撼,也許會讓你對人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分享這篇文章

10月新番《我為歌狂之旋律重啟》漫評:我為歌狂2精美畫面下是在販賣情懷?

上一篇

10月新番開播一周,這幾部口碑和質量在線的動漫千萬別錯過!

下一篇

猜你喜歡

評論已關閉。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