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

從迪士尼動畫的反派人物到日本動漫的魔法少女,淺談魔女角色的成長之路

當東映電視台於1966年播出日本第一部以魔女為主角的黑白動畫《魔法使沙莉》時,估計誰也不會想到「魔女」這個形象會在後來火遍日本,甚至演變成為新的形象繼而傳播至世界各國。

時至今日,涉及魔女或者乾脆以魔女為主角的動漫已隨處可見,而由魔女轉變而來的魔法少女形象更是層出不窮。但魔女這個形象卻並非日本本國所有,第一個在動畫中出現的魔女也並非出自日本,而是1937年迪士尼的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反派王后。

從《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的王后,到今年十月新播出的日本番劇《魔女之旅》, 魔女這個形象在動畫片中不知不覺已經陪我們度過了83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魔女」們的成長之旅並沒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美好。

1、誕生與圍獵

魔女並非單純指擁有魔法的女性,更不是魔法少女。魔女的另一個稱呼是女巫,原型來自西方童話或民俗故事中的可以使用巫術和魔法的超自然能力,擅長占星術的女性。戴著三角形的帽子,騎著掃帚,身後跟著黑貓,在月夜下飛行,與妖怪為伴的魔女的形象在西方幾乎已經定型。

魔女的起源來自於原始社會的巫術文化。原始時代下的先民們認為萬物有靈,但這種靈卻可以被人以某種方式進行控制和影響,於是便產生了祭祀和巫術活動,巫師和女巫也隨之出現。

最初的女巫更像是人與神之間的第三者,是人與神、自然溝通的橋樑,是一種神職般的存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的進步,原始宗教的沒落,新的宗教崛起,女巫也逐漸變成了魔女,成為一種陰影般的神秘形象。

普通人類對其的感情也隨之由敬畏逐漸變成了恐懼,這種恐懼在歐洲中世紀時達到了頂峰,接著爆發了殘忍的獵巫運動。獵巫運動從14世紀初一直蔓延到了18世紀中期,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對聖殿騎士團迫害事件和大規模的女巫捕殺。獵巫運動席捲整個歐洲,大約有10萬至20萬人被指控為巫師,而5萬至10萬人被判處以極刑。

此後,魔女成為了一種邪惡的象徵。直到近代,現代科學的興起,科學與理性的思維占據社會主流,人們對魔女的迫害才開始停止,但魔女本身神秘的形象還是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成見。

逐漸搬去人們心中的成見大山之路極為漫長和艱辛,從眾多的文學、電影和動畫中便可以看出。

2、刻板的反派印象

在迪士尼57部動畫作品中的魔女大部分都是和邪惡、黑暗、陰謀掛鉤的。而高顴骨、鷹鉤鼻、尖下巴、與黑貓和烏鴉為伴的形象也成為了迪士尼動畫電影中魔女形象的標準。比如《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中的王后,在原作中王后並不是真正的魔女,並沒有操縱魔法的能力,但在動畫電影中將其刻畫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魔女。

編劇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單純地想利用魔女在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來增加反派角色的恐怖、邪惡和神秘感。所以,王后形象設計上的眼睛大而眼白多眼神兇狠犀利,發怒時眼睛呈三角形;高顴骨,尖下巴,臉上濃妝艷抹 ;造型多以堅硬的直線為主,與以柔軟曲線造型為主的白雪公主形成鮮明對比。

而《小美人魚》中的肥胖的半人半章魚海巫的形象則也是一個標準的反派角色:詭異的紫色皮膚、發白的頭髮、肥胖變形的臉上圓瞪著同樣白多黑少的眼睛、一張鮮紅的大嘴,下唇還有一顆無比醜陋的黑痣。

除此之外,還有《睡美人》中的瑪琳菲森,《變身國王》中的依絲瑪,《長髮公主》中的魔女葛多等等。哪怕在真人電影中,被稱為迪士尼轉型之作的《沉睡魔咒》和《白雪公主與獵人》的反派都是一個集刻板印象於一身的女巫形象。即使到了2020年,故事和女巫半點關係也搭不上的《花木蘭》的也設了一個女巫反派。

不僅在形象上,魔女的性格也大多陰暗、殘忍,充滿了邪惡與欲望。比如《睡美人》中的黑魔女(梅爾菲森特)僅僅因為沒有被邀請便懷恨在心,對公主詛咒,並在後續不斷干擾和破壞王子的行動;而《小美人魚》中原作中工具人般存在的海巫變成了具有無比野心,想要稱霸整個海洋的魔頭等等。縱觀整個迪士尼的動畫史,反派角色形象幾乎沒有變動,魔女幾乎等同於邪惡。

3、東方的演化,從魔女到人

但魔女的形象卻也並非一成不變,很多的文學藝術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解構,如經典的《哈利·波特》,J.K.羅琳筆下的魔女們便打破了西方人對魔女和巫師這一刻板印象,讓許多人對其從恐懼變成了羨慕。

而魔女這一形象傳入東方,尤其是動漫大國日本後,魔女的形象為了適應日本本土觀眾的審美和認知發生了不少的變化。

日本第一部以魔女為主角的動畫是1966年播出的《魔法使莎莉》,該動畫改編自橫山光輝同名漫畫。但這次的魔女卻一反迪士尼作品中的形象,魔女莎莉不再是與人類作對,喜歡詛咒公主的邪惡反派,而是成為運用喜歡魔法幫助丈夫或他人的良家婦女。該電視動畫播出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為東映電視台「魔法少女系列」開端。

如果說《魔法使莎莉》是將魔女從「魔鬼」形象轉變為「天使形象」的動畫,那麼動畫電影大師宮崎駿則將魔女從「魔」變為「人」。

1989年上映的《魔女宅急便》中的魔女琪琪,在形象設計既保留了保留了魔女特色元素比如黑裙子、黑貓、和飛天掃帚;又去除了傳統西式魔女的高顴骨、高鼻樑,變成了更具東方人種特徵的扁平五官和黑色齊耳短髮。頭上戴的也不再是三角形的黑色魔女帽,變成了一個大紅色的蝴蝶結。

而在劇情上《魔女宅急便》雖然講述的是琪琪作為魔女的修煉之旅,但實際上展現的卻是年輕人在大城市中的拼搏與成長。琪琪所遇到的困難、迷茫和自卑都是每個人年輕時所經歷過的。與其說琪琪是魔女,不如說她是每個大城市中年輕人的折射,她雖然是魔女,卻更像一個有著豐富感情色彩的人類。

而在《千與千尋》和《哈爾的移動城堡》中,雖然荒野女巫和湯婆婆的形象類似於西方的女巫形象,但是在人設上的設定卻更像活生活的人類。荒野女巫的嫉妒、小性子,都不過是人的情緒之一罷了。而湯婆婆只是一個剝削老闆的形象,簡直就是為了追求精品時的宮崎駿對吉卜力員工極為嚴苛的翻版,所以《千與千尋》的後半段並沒有出現迪士尼般打倒邪惡的劇情,而是一場和解。畢竟,人與人的相處不可能是以消滅對方為目的,彼此和解才是正途。

可以說,日本動漫一定程度上對魔女在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產生了動搖,甚至變化。

4、從魔女變成魔法少女

除了宮崎駿之外,日本大量的動畫都對魔女進行了大量的解構和重建,在保留魔女本身元素的同時又加入本土的元素,將其少女化,萌化等。而到這時,魔女便產生了變化,變成了新的形象——魔法少女。

不同於魔女誕生之時與邪惡掛鉤的處境,魔法少女可以說幾乎一直都是美麗、善良,天使般的的形象。如魔法少女番劇《魔卡少女櫻》動畫中的主角木之本櫻便是一個善良、堅強、勇敢、樂於助人、雖有偶有迷茫卻十分堅定的角色,十分經典的魔法少女形象。

而魔女也被並未從此消失,她們的形象變得更加多元,有《魔法少女小圓》、《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中的反派形象,也有像《飛翔的魔女》、《魔女之旅》中的正面形象。在日本動畫中「魔女」這個人物角色的性格也不再刻板單一,變得如同真正的人一樣,豐富而複雜。

5、寫在最後

從迪士尼到吉卜力,從西方童話到日本動漫,魔女的形象一直在變化,未來究竟變成什麼樣,誰也不會知道。但這種變化卻並不是僅僅是一個形象的變化,它反映了我們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認知變化。從獵巫運動的非理性,到迪士尼動畫中的刻板印象,再到日本動漫中的魔法少女,魔女的旅程並不平坦,正象徵著我們的文學藝術和理性思考之路仍舊漫長。

分享這篇文章

一拳超人原作漫畫132話分析:餓狼逐漸琦玉化,水龍想對餓狼下手?

上一篇

吉卜力「最後」的長篇動畫電影《回憶中的瑪妮》,燒腦又治癒的催淚動漫

下一篇

猜你喜歡

評論已關閉。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