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一月的到來,大部分的10月新番都已經播出了5集左右,在動畫內,劇情已經展開,人物性格也逐漸明顯。在動畫外,各作品播放量、追番數也逐漸趨於穩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原本在秋季番中備受看好的《憂國的莫里亞蒂》這部10月新番。
《憂國的莫里亞蒂》的背景設定在19世紀末,工業革命進行中的英國。但技術的進步並沒有將英國變成一個理想的國度,自古以來的階級制度依舊禁錮著人們,且貴族與底層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而主角威廉·詹姆斯·莫里亞蒂則希望通過由犯罪來打破這種腐敗的階級制度,建立理想中的國度。
這種「以邪惡之路通往光明之國」以及「罪犯主角」的設定深深吸引了我,雖然動畫的製作上算不上精良,但是如果劇情把控到位,個人認為是很有機會成為此次秋季10月新番中的「黑馬」。但4集播出後,我打消了自己之前的想法,而B站上僅有330萬的播放量和66萬的追番數,也證明了這部動畫並沒有表現出黑馬之勢。
接下來我將從人物塑造和懸疑作品中反轉結構的內在邏輯來闡述為何對這部動畫失望。
1、刻板的人物塑造
《憂國的莫里亞蒂》的故事核心十分明確:通過莫里亞蒂三兄弟提供犯罪諮詢的活動來表現背景設定中英國社會階級矛盾。這意味著只有通過對底層人物和貴族的刻畫,以及他們之間的矛盾才能夠更為深刻地表現階層矛盾的固化以及個人在這種環境下的無力感。加上動畫採用單元劇般的形式播出,這也使得這部動畫需要主要刻畫的角色從莫里亞蒂三兄弟變成了他們遇到的那些人和事。
個人對於這種立意深遠的懸疑類動畫要求並不高,把事件的過程敘述清楚的同時,重點放在寫人上。尤其需要塑造豐富的人物性格,揭示出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人物獨特的生活道路和生活命運。
立體生動、細膩可感的人物,以及人物塑造帶來的真實感、熟悉感,讓觀眾對故事乃至整部影片的所指產生認同。但《憂國的莫里亞蒂》中的人物角色,無論是貴族還是底層人物,塑造得都太過刻板化和臉譜化。
第一集中的伯爵、第二和三集中阿爾伯特的弟弟、以及第四集中的男爵,三個角色無論是在行為還是性格上都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說將這三個角色在三個故事中互換也不會對劇情產生多少影響。尤其是在最需要表現的惡劣面上,除了第一個伯爵的行為多了一種生理上的墮落之外,其他行為上三個角色並沒有太多不同,都表現為了一種極端的對下層人民的鄙視和冷漠。
雖然這種冷漠通過了三個不同案件表現,有一定的戲劇性和張力,但是缺少了太多的細節刻畫,使得這種冷漠感顯得懸浮。觀眾觀看時便無法做到和劇中人物「共情」,對於他們的悲歡離合也只是一種「觀看」的態度。
影片中的真實,也許不是觀眾親身經歷的現實,但「真實與幻想是密不可分的共同體,人類可以藉助作為物體的『鏡子』將內心對現實的自認與欲望『外化』成為一種可見的『真實』,一切混淆現實與幻象的情境皆為鏡像。」而影視作品便需要實現受眾對於真實的想像,為其提供心理補償。觀眾們的帶入感和認同感,是一部作品中角色塑造成功與的關鍵。
從這一點上來看,《憂國的莫里亞蒂》無疑做得不好,使得原本要表現出階級衝突的矛盾變成了個人恩怨矛盾的悲劇。而這方面個人認為韓國電影《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做得比較好。該電影講述了一個淳樸女性轉變成屠村兇手的故事。
影片想表達的主題和《憂國的莫里亞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種尖銳的社會問題。但影片對於這種問題通過不同的細節不斷表現在觀眾們面前,裡面的每個「反派」所代表的都不一樣,閨蜜是上層的冷漠、丈夫是極端的夫權,而那些老人則是被馴化了女性。
同時在底層人物的「失語」狀態上也不僅僅表現為單方面的壓迫,也表現出了金福南等人的「自我失語」和「自我麻痹」。所以,當金福南將鐮刀砍向那些人性泯滅的禽獸時候,觀眾們不僅獲得舒暢感,同時也會回顧現實,思考當下。
此外,在人物塑造上,《憂國的莫里亞蒂》還有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那便是人物角色形象與內核的割裂。《憂國的莫里亞蒂》的背景設定是在十九世紀的英國,但是動畫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卻並沒有跳脫出製作組的地域觀念限制。
動畫中角色的語言、行為和個性都表現出一種濃濃的「日本」感,人物與背景設定呈現出一種嚴重的割裂感。比如在第四集中,當園藝師夫婦對莫里亞蒂三兄弟點頭鞠躬的動作便是一種日本常用的禮儀行為。
2、懸念感太弱
「懸念」之於《憂國的莫里亞蒂》這種犯罪和懸疑類作品的重要意義是毋需多言。這不僅是作品的自身藝術需求,也是觀眾們的心理需求。大部分的觀眾在選擇觀看懸疑類作品時,本身就在期待著一場懸念迭起的觀影經歷。他們渴望被人物命運和故事走向牢牢吸引,如同解答困難的數學難題時,題目越難,得到答案時的愉快感越好。
創作者將不懸置的細節勾連,而觀眾們跟隨劇情展開進行「頭腦推理」。所以,好的懸疑類作品都是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一場共謀。但《憂國的莫里亞蒂》作為一部犯罪類作品,在懸疑的表現上卻有些簡單和平緩。
第一集中莫里亞蒂破解伯爵犯罪的過程雖然符合邏輯推理,但表現上卻並沒有多少細節和懸念,更像一次流水帳日記,很難調動起觀眾們的情緒;第二集中的縱火過程也是如此,更多是敘述,而不是設置懸念。
這種表現手法在無意間便將觀眾剔除在外,自說自話,對於懸疑片是一種硬傷。在這一點上我想安利一部日本懸疑電影——中島哲也的《告白》。
在影片中女兒被害的母親對於惡性犯罪後卻毫無懲罰青少年的報復,通過大量的細節和反轉來表現,那些一切看似不經意的舉動,都是精心布局引誘兇手走向最終毀滅的「血」的計算。
3、寫在最後
雖然個人對於10月新番《憂國的莫里亞蒂》有些失望,但也只是因為它的設定帶來的過高期待,作品本身的質量中規中矩,有好有壞吧。
最後說一下,我真的很喜歡它的ED。
在明媚陽光下的後花園裡,三個天真的少年在白牆上描繪著自己的理想王國,但不知不覺中自己身上已經沾滿了各種顏料,暗示著三人在實現理想的途中已經不知不覺地墮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