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應該給文藝片更多關照」的聲音早在三、四年前已經被熱議,理由是文藝片無論如何也干不過商業片,上一部撲一部,看看2019年就知道,中國票房過億的文藝片就一部《南方車站的聚會》,至於更早的10億票房的《芳華》,真的是一個奇蹟,想要奇蹟再現複製成功,其概率無異於讓郭敬明拍出一部豆瓣過6分的電影。
這不,連國師張藝謀都再一次出馬,執導的《一秒鐘》全國上映。
結果?
排片高達32%,相當關照了吧,可上座率最差時段僅有1.1%,首日平均算下來也僅有2.5%,連上映36天的《金剛川》、上映8天的《除暴》都比不上。首日票房約1400萬,幾乎所有媒體預測《一秒鐘》的最終成績會定格在2億。
評分可能會被水軍刷,但市場數據是不會騙人的,「場均人次4」足以說明你、我、他的身邊,很難會有年輕人走進影院消費這部電影。
決定當前中國一部電影票房的主力人群,是80、90後,其次00後,再者才是70後。而張藝謀作為50後的導演,今年都70歲高齡了,難道資本方指望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會懂年輕人的口味?會拍出一部讓年輕人拍案叫絕的商業電影?
哪怕是《長城》,當年能破10億,主要是歸功於請了一大堆人氣流量明星加盟,多到讓人眼花繚亂,如此強大的陣容就算再爛的劇本、再差的導演也能做到那種成績。

景甜宇宙之《長城》
而《一秒鐘》,我看完後覺得,就是張藝謀的個人回憶錄、年代往事,實際上故事靈感確實來源於張藝謀早期經歷,是他對已經退市的膠片電影的追憶。
而膠片電影是我們爸媽那一代人的青春,註定《一秒鐘》的觀影人群是60、70後的他們,當代年輕人沒有對應經歷,存在較大審美鴻溝,難以代入角色,難以沉浸其中,自然不會產生共鳴和共情,那麼票房遇冷,沒多少人買帳,情理之中。
上面這張劇照很好地說明了核心觀影人群。顯然,我相信資本方也考慮到了這點,為了及時止損,趕緊找來近兩年中生代演員香餑餑張譯來當男一號,另外還有老戲骨范偉撐台面。
可我又忍不住吐槽張譯了。自從張譯進入電影圈,風格一成不變,完全套用了電視劇時代的演法,總是一副苦大仇深、渾身憋屈無處釋放的悲情樣子,《我和我的祖國》是這樣,《攀登者》是這樣,《金剛川》是這樣,這部《一秒鐘》居然還是這樣。張譯是一個實力派好演員,應該知道淚水是最廉價的東西,多點突破才是王道。
至於「首位00後謀女郎」劉浩存,更沒看出有啥演技,稚嫩得很,最尷尬的小鮮肉的她在這部年代戲格格不入,完全沒有演出那個時代女孩特有的淳樸、自然和素雅。
張藝謀本人可能也不太在於自己的作品叫不叫座,反正花的是投資人的錢,他只在乎實現了自己的藝術理想,讓大眾知道他還有這種極高的藝術情懷就夠了。
當然,因為技術原因,柏林電影節退賽、金雞取消首映,我不否認劇本方面有很敏感的部分,張藝謀肯定也是滿肚子苦水,這樣的文藝片確實不多,但我不認為是文藝片的鍋,歸根到底還是劇情不夠吸引年輕人,情節缺乏一定的跌宕起伏、峰迴路轉以及高能衝擊。也就是說,哪怕從正兒八經的文藝片來講,這電影也未必能讓特定年齡層的觀眾看得投入。國師張藝謀的這部片,至少票房上,註定摔得很慘。

文藝片雙雄
大人,時代變了,「看完電影後渾身難受」,不應該是任何一部電影、任何一個導演為觀眾帶來的體驗。何況年輕人的口味五花八門,唯獨不想看一個人的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