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如何評價體育運動電影《奪冠》,中國女排得個金雞獎還不實至名歸麼?

2020年9月國內上映了一部關於中國女排的體育運動電影《奪冠》。而就在最近有兩則與其相關的新聞,一個是《奪冠》拿下了最新一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另外一則是《奪冠》將代表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獎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

嗬,中國的體育運動電影能耐了啊!不過,這部《奪冠》又是憑啥能有如此的威風呢?

好飯不怕晚,筆者也專門找了個時間補看了這部今年唯一的一部體育運動電影——《奪冠》。

觀感嘛,心潮澎湃,心滿意足,像吃了一頓川味火鍋,誠意滿滿。所以,奧斯卡不敢妄論,但《奪冠》奪下金雞獎最佳影片,在我心裡,實至名歸呀!

一、東拉西扯

我是個偽球迷,人家看球我也看,人家聊球我不聊,因為實在是不大懂這類體育運動,也沒有那種發自肺腑的喜愛跟熱情。

這麼說吧,小時候我家有一台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什麼牌子我都忘了,是村里比較早的電視。鄰居家有兩兄弟是我的叔叔輩,純足球迷,一有比賽就跑我家來。當時把我給煩的呀,一度曾惡毒地想:在院子裡挖個陷阱,他倆再來的時候直接給埋了。

籃球呢,喜歡過一陣,因為小學初中時大家都玩,跟美國黑人街區似的,就好像男生如果不會打籃球連女朋友都找不到。恰巧又趕上NBA在中國的輸入擴張,喬丹成了我的偶像,但當喬丹完成兩個三連冠大業、再次宣布退役後,我也喪失了對籃球的熱情。

現在想明白了,是因為我的內心不夠強大,是個愛贏怕輸、又凶又慫的不合格接班人,對勝負分明、對抗激烈的球賽有著本能的牴觸。

意外的是,從小到大,從80年代到如今,從黑白電視到網絡直播,我竟然是中國女排的忠實擁躉,熱情始終如一。

大概因為從我記事起,女排五連冠的壯舉已經成為傳奇,每次回看結果都是確定的,只需要享受過程和榮耀就好,還有可能就是女隊員的獨特魅力減弱了比賽的殺伐氣,使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作談資的體育項目,跟朋友聊天時不至於太過尷尬。

說回這部體育運動電影。陳可辛導演宣布拍攝《奪冠》(當時還叫《中國女排》)時,我就像粉絲一樣,充滿了期待。可也有著粉絲一樣的擔憂,拍出來能是一部好看的體育電影麼,能呈現出大家心目中排球女神們的風采麼?畢竟,在粉絲向電影改編這塊兒,國產電影實在好作品寥寥,體育運動相關的電影就更不用提了。

就連那麼好那麼大的西遊IP,拍出來的電影竟然都比不過86劇版,除了星爺劍走偏鋒的《大話西遊》《西遊降魔》和一部《大聖歸來》的動畫電影,正經西遊幾乎沒一個正經能看的。

古龍小說曾經也是影視化的寵兒,可是一代不如一代,現在乏人問津,爾冬陞導演2016年的3D武俠巨製《三少爺的劍》虛有其表,跟《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一樣爛,遠不如2010年吳宇森監製的《劍雨》,但《劍雨》其實是導演蘇照彬原創的故事,基本上跟古龍的《飄香劍雨》不沾邊。

金庸武俠宇宙,多大的富礦,you see see,現今改編拍出的影視劇有幾個能令人滿意,更別說可稱為經典的?

《鬼吹燈》衍生出的《九層妖塔》《尋龍訣》,多少還有可取之處,可絕大多數改編作品都不成器。

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現在算是最大贏家,可到了《瘋狂的外星人》儘管也算及格的喜劇片,配樂很魔性算是個亮點,但據說劉慈欣壓根都不願意在電影上署名。

知名奇幻作家江南,《上海堡壘》也算他的經典作品,拍成電影怎麼樣?號稱給中國科幻電影釘上了棺材板,這話有點損,可話糙理不糙啊。

提起國產體育電影,你能想到啥?謝晉執導的《女籃五號》?上映於1956年,可能比咱爸媽還大。自嗨的《我是馬布里》?您是北京球迷您自便。《大灌籃》《激戰》《破風》?不是口碑差就是票房一般。《少林足球》《羞羞的鐵拳》?你確定這是體育電影?人家印度有《摔跤吧爸爸》、俄羅斯都有《絕殺慕尼黑》,珠玉在前,《奪冠》能行嗎?

眼見為實,我看還行。

二、國產體育電影《奪冠》好在哪裡?

1.比賽場景高度還原。

體育電影最大的魅力之一可能就是呈現精彩的比賽場景,《奪冠》做得很出色。本片攝影師趙曉時也憑藉出色的掌鏡獲得了本屆金雞獎的最佳攝影獎,這就是一個明證。

影片中幾場經典大賽,還原度很高,在表現比賽緊張激烈程度的同時,通過評論員解說、教練布置戰術、隊員場上交流很自然地介紹了一些比賽的常識,即便不太懂球的觀眾應該也能看懂賽程中的關鍵點,不會影響觀影體驗。

影片的第一場重頭戲,1981年東京女排世界盃,中國女排首次奪冠。日本隊形象、神韻都頗為到位,號稱「東洋魔女」的日本女排隊員面容姣好、四肢不長、肌肉發達、嬌小而敦實,是小時候印象中的「蘿蔔身材」,哈哈哈。

影片還請來了已經81歲的著名體育評論員宋世雄獻聲,為比賽配音解說.那熟悉而親切的聲音,喚起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2016年裡約奧運會,新一代中國女排的逆襲之旅。運用比賽錄像與影片畫面完美結合,宛如時光倒流。對手巴西隊的刻畫也比較到位,當時世界排名第一、主場作戰志在必得,對教練、隊員的狀態、打法、戰術安排都做了必要的細節呈現,強大的對手更好的襯託了中國女排的崛起,令親歷或通過直播觀看過賽況的觀眾,可以重溫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其他幾場比賽,無論是與江蘇男排的友誼賽、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女排之戰,還是2013年郎平出任國家隊主教練銳意改革後參加的世界女排大獎賽(輸給土耳其隊)、亞錦賽(輸給泰國隊),都很好地服務於劇情,是中國女排奮鬥史、成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故事選取詳略得當。

有兩點印象深刻。一個是對兩代女排精神的傳承及闡釋。初代女排精神和五連冠的壯舉,早已成為時代印記,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無可撼動。可能現在有的年輕人沒親歷過80年代物質貧乏、科技落後、處處受制於人而又極度渴望自立自強的環境,對「拼了命也要出成績」「得了銀牌都是失敗」等理念不一定能切身理解認同。

舉個例子,1981年國產體育電影《沙鷗》中有這樣一幕:「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銀牌!」說罷,女主人公將銀光閃閃的獎牌扔進了浩瀚的大海(引自《新民晚報》)。擱今天,肯定會有網友說這是有病吧?但在當時,「影片很好地把握住了時代脈搏,引發了那個年代觀眾們的共鳴」(出處同上)。

所以,《奪冠》對初代女排的刻畫,重點通過彭昱暢的視角、吳剛老師的口,將時代背景、訓練條件交代清楚,女排拼搏精神就有了深厚的根基和充分的感情基礎,可以說是主流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這一點特別能夠引發一些觀眾群體的共鳴。

而對新一代女排的刻畫,也一定程度呼應著時代精神,注重個性、強調個體,不僅片中郎平教練因勢利導,帶給女排全新的理念,「排球是我們的工作,但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我希望我的隊員將來,不只是一位優秀的運動員,還是一個優秀的人」。

影片手法上,陳可辛導演採用了大量穿插閃回的剪輯,一面是郎導面對官員、專家時霸氣地侃侃而談,一面穿插她就職後銳意改革、大膽選人、不拘一格的實際行動的畫面,既有說服力,又在有限時間內呈現出更多的情節。

如果說對初代女排的刻畫是聚焦在某幾個點上,更好地突出主題,那麼對新一代女排的表現上則採取了散點布局,每一名隊員都是獨立、鮮活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特色。隊裡新老隊員的矛盾到和解、對團隊精神的質疑到認同、對自己能力的茫然到自信,等等,陳可辛導演都用細膩的鏡頭語言、豐富的畫面細節來一一呈現,徐徐推進,因而也顯得人物豐滿、真實可信。

再一個是對重要比賽場面呈現的選取。兩代女排各選取了一些重要的比賽重點呈現,第一代女排選取了首次奪冠的東京世錦賽,意義不言而喻,不僅開啟了五連冠的輝煌,也是女排精神的集中體現;新時代女排,選取的是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與巴西的對。

本來當年看女排比賽實況時,我覺得最具戲劇性的是中國隊與塞爾維亞的比賽,因為小組賽中國女排0比3輸給了塞爾維亞,場上處處受壓制,塞爾維亞女排人高馬大、技術強悍,好多重扣中國隊攔不住、接不住,頻頻失分。

沒想到僅僅幾天之後的決賽中,中國女排姑娘脫胎換骨般3比1戰勝塞爾維亞奪冠,而且技術上、戰術上處處克制塞爾維亞,令她們的優勢毫無用武之地,這正是郎平的厲害之處,知己知彼、統帥全場。

但這部體育電影選取與巴西的四分之一決賽,其實也很合理,呈現的效果也很棒。因為這場比賽實力對比懸殊,中國女排小組墊底,再輸這一場就要提前回家,而此時巴西女排世界第一,又是主場作戰,充滿了戲劇性的懸念。

這一戰,也是中國新女排轉變逆襲的標誌之戰,展現出了郎平運籌帷幄的統率能力、推行新排球理念的成功實踐、女排姑娘們的成長成熟,新一代女排精神呼之欲出。

3.人物塑造中規中矩。

演員選得好,鞏俐飾演的郎平形神兼備,把她的堅韌、遠見、大將之風、獨立思想詮釋得很到位;郎平女兒演年輕時的郎平,絕;塑造的第一代中國女排隊員,帶著80年代特有的責任感使命感,家國情懷、拼搏精神,演出了那股勁,還原了女神們的風采,作為80後,我很崇敬、懷念她們;新一代女排幾乎全部本尊出演,只有魏秋月因懷孕缺席,由姚迪飾演,不過此姚迪非彼姚笛,不是演員而是女排隊員,因同是二傳手並且敢打敢拼氣質相似,被球迷稱為魏秋月接班人,由她飾演魏秋月再合適不過。

吳剛老師飾演的女排五連冠締造者、主教練袁偉民,那不用說了,堅韌、專注、智慧、鐵腕,強烈的使命感、絕對的掌控力,高瞻遠矚、外冷內熱,一個「達康書記」式的眼神上來,所有的勁兒全上來了。

彭昱暢飾演的女排陪練,成長為黃渤飾演的女排二代主帥,從我看完整個影片的觀感,這怎麼看也是個正面角色、關鍵人物呀。儘管片中表現他有點土、能力似乎不如郎平,但謙和、低調、胸襟開闊、有奉獻精神,實力也很強悍。但據說原型陳忠和教練對這個角色很牴觸。甚至據媒體報導,陳教練向體育總局提出意見,要求拒絕上映《中國女排》,或者將自己相關的部分全部刪除。

不知道影片改名、女排一代隊員沒有出現姓名、部分鏡頭刪減等是否與此有關,不過我特地找了一些報導、特別是看了陳教練的照片後,我也有些理解他了。人家陳教練確實很帥,劍眉朗目國字臉,不僅沉穩儒雅、笑容迷人,也是中國女排的功勳教練,曾帶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重獲奧運冠軍,特別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決賽驚天逆轉,被球迷廣為傳頌。

不過導演選擇黃渤、彭昱暢出演,設計了一些相對輕鬆詼諧的劇情,也可以理解。黃渤的演技是沒得說,詮釋出了陳導的內斂、穩健、溫和而有力量,面對低谷不驕不躁、面對困境堅韌頑強,始終懷有最大的善意與包容,與郎平的強勢、硬朗、銳意進取形成了很好地互補。飾演陳教練青年時代的彭昱暢表現可圈可點,踏實、可靠、暖心,成為頑強拼搏到悲壯的初代女排中一抹溫暖亮色。我看的這版影片好像把頗有爭議的彭昱暢吃雞腿片段刪了。總體看下來,除了與原型形象上差別大一些,人物塑造上是比較成功的。

4.情感拿捏相當到位。

體育電影,當然少不了運動的激情。女排的比賽本身夠精彩,加上影片還原比賽的質感做得相當棒,觀眾很容易代入,無論是不是球迷的觀眾都可以感受到賽事的緊張刺激,腎上腺素飆升;影片還選取了許多賽場內外的細節:不同年代國人觀看女排比賽的經典記憶,真正賽事轉播中很難聽到的教練與隊員之間的交流內容,甚至還捕捉到了里約奧運會上巴西隊主教練吉馬良斯的小孫子在觀眾席傷心流淚的珍貴畫面。1981年時「東洋魔女」禮貌但倨傲的神態、2016年巴西女排奔放且自信的霸氣、土耳其隊的意外、泰國隊的竊喜,影片都通過隊員的神態表情、戰術動作等做了適當的鋪墊、交代,有力推進了劇情,調動了觀眾的情緒。

情感戲的大頭當然還是中國女排隊員和教練員們。影片前半段幾位主演的情感戲份較多:吳剛老師飾演的袁偉民教練專注、專業,面對落後的訓練條件和被大時代「弄丟」的時間,硬是要靠苦練加巧練追回來,人的努力拼搏發揮到極致,一面嚴格冷酷到似乎不近人情,大年初一還讓隊員加練;一面情感細膩思慮周全,偷偷地把隊員們的父母接到隊裡,一起團聚過年。

面對這一切,觀眾不能不動容。後半程,本尊出演的新一代女排在影片中的表現力跟在球場上一樣令人驚艷。既有紀錄片般的真情實感,也有故事片應有的戲劇張力,表現自然、情感到位,簡直想在金雞獎里為她們設立一個最佳團體女配角獎。

導演功不可沒。飾演女排隊員們大都是非職業演員,情感表現到位,除了演員們的努力與投入,更令人敬佩的是陳可辛導演調教演員的功力,對細節的精雕細琢,以及對影片整體的把控。

三、再湊一段,顯得完整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影體驗,感覺還是主要站在粉絲向電影的角度,腦補了許多劇情,自己把自己感動了一番。《奪冠》這部體育電影也不是沒有遺憾,總感覺彭昱暢的出場有些突兀,陪他一路參觀講解的接待人員連個名字也沒有,後來李現的工具人當得更卑微,好在吳剛老師表現搶眼,劇情也引人入勝,還沒來及抱怨就被吸引住往下看了。有點讀金庸小說的感覺,開場似乎平平無奇,但是讀下去就越發欲罷不能。

在我心目中,《奪冠》應該是目前最好(看)的國產體育電影。即便拋開情懷因素,單就影片質量,《奪冠》也算得上一部製作精良、技法嫻熟、誠意滿滿的優秀影視作品,再加上主流價值觀的優勢,獲得官方認可也順理成章吧?中國女排拿個金雞獎也算實至名歸!

分享這篇文章

麻枝准跌落神壇?動畫《成神之日》展開令人失望,是否會倉促完結

上一篇

如何評價等了7年的動畫電影《古魯家族2》?很好笑,但沒上進心,8.2分誇張了

下一篇

猜你喜歡

評論已關閉。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