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話,也是一門學問。有人認為,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道德情感。聽不懂一個國家的髒話,就不算真正了解該國文化。就拿我們最熟悉的漢語舉例,髒話詞彙量之大,種類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甚至,還有一些論文專門研究髒話。
大文學家魯迅,也曾經著文《論「他媽的!」》,把經典國罵論出了深意。而在英語中,一些常用髒話也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比如f*ck, sh*t, b*tch等等。
2021年剛剛來臨,Netflix就跟髒話槓上了,專門推出了一檔紀錄片劇集,一本正經地追溯髒話的前世今生——
《髒話史/粗口研究》
History of Swear Words
一看海報,大家肯定認出來了:這檔紀錄片劇集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尼可拉斯‧凱吉(尼古拉斯·凱奇)。昔日的好萊塢天王巨星,如今的「爛片王」。說出來都不敢相信,尼可拉斯已經在爛片裡摸爬滾打十年了。沒錯,他上一部口碑尚可的作品,還是2010年的《海扁王》。
這十年來,尼可拉斯保持著驚人的高產,每年都有三四部新作上映。但卻沒再拍出一部口碑爆棚的作品,就連過了及格線的,都屈指可數。直到,這部《髒話史》出現。十年了,尼可拉斯‧凱吉終於又有了一部口碑拿得出手的影視作品。略帶癲狂氣質的他,來解說髒話史,竟然意外的合適。
剛開場,凱奇大叔就莫名其妙飆出一串髒話:你這欠X的,瞅啥瞅?
好傢夥,上來就給觀眾「當頭一棒」。
罵爽了,他立馬坐回沙發。一本正經地開講美國「國罵」——F*ck 。據統計,這是使用範圍最廣的英文單詞之一。它的用法,接近於中文裡的「他媽的」。你可以把它隨意安插在句子裡,頓時就有內味兒了。
那麼美國國罵,從何而來?坊間流傳著一種說法,f*ck是一個古老語句的縮寫:「在國王的應允下行房。」
因為中古世紀的西方人,信奉王權。夫妻在行房前,必須先覲見國王,不然這段關係就會被判定為非法。聽起來頗有幾分道理,然而,專家表示:一派胡言!
據考證,f*ck最有可能起源於中世紀的荷蘭。這個動詞的原始定義是「吹」「打」「痛擊」。
在公元14世紀以前,f*ck不僅與「性」無關,也不屬於違禁詞。到了16世紀,甚至有人用它來取名。是的,你沒看錯。當時有一位男士就叫約翰·洛法克(John Lefucker)。
要知道,很多西方人的姓氏,都源於他們從事的行業。有學者認為,姓氏裡帶有F*ck的古人,有可能從事的是牛郎行業。由此,這個詞和性掛上了鉤。
在美國,用f*ck罵人是受法律保護的。它是一個重要的發聲工具,常用來表明立場,比如反戰。
20世紀60年代,美國誕生了「匪幫說唱音樂」。歌手們將大家私下的吐槽寫成歌詞,在公開場合唱出來。隨著旋律的響起,歌詞裡常見的f*ck開始全面流行,成了美國人的口頭禪。
除了音樂,電影也是推動語言發展的催化劑。如今,f*ck已經占據了影視行業的半壁江山。以尼可拉斯‧凱吉(尼古拉斯·凱奇)的電影作品為例,比起其他髒話,f*ck在片中的使用頻率高達71%。
但他還不是最髒的,「大銀幕髒話王」的稱號屬於喬納·希爾↓。
僅在《華爾街之狼》中,他就罵了107次。力壓眾望所歸的「媽惹法克俠」塞繆爾·傑克遜。
如今,好萊塢電影裡動不動就飆髒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其實,曾經的好萊塢並沒有這麼開放。1960年之前,美國電影審查制度規定,片中絕不能出現f*ck這類的禁忌詞。後來,美國本土電影逐漸式微,而同時期的歐洲電影,已經在大談性愛,甚至出現了全裸鏡頭。再這麼下去,美國電影要完。
於是,審核標準開始放寬。我們如今看到的美國電影分級,「含f*ck量」是逐級遞增的。
G級:完全無髒話;
PG級:少量髒話,不能有f*ck;
PG-13級:只含一句f*ck,並且不能和性愛有關;
R級:f*ck不限量。
與f*ck一同走紅的,還有sh*t。這個詞具有一定的冒犯性,但程度不及前者。在過去50年中,sh*t與人們的生活方式一起,經歷了巨大的轉變。
和很多髒話一樣,sh*t最初只是中性詞。中世紀的普通人,自家沒有廁所,都在公廁解決。街坊鄰里每天肩並肩、臀靠臀地上廁所,中間沒有隔板,想想也知道有多尷尬。所以,那時候的人們不管在什麼場合都會避免提及sh*t。
「隱私」這個現代概念,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產生。那時,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開始建造更多的房子。更重要的是,發明了抽水馬桶。由於大家不用再「坦誠相待」,談論sh*t也變得不再那麼羞恥。在使用過程中,它逐漸帶上了侮辱色彩。
20世紀30年代,與sh*t有關的詞語搭配越來越多。到了70年代,sh*t開始全面流行,成為了新時代的俚語。甚至還帶上了一些褒義色彩,比如用來形容做的飯好吃「屎」了。
被「洗白」的髒話,不只有sh*t,還有另一個更敏感的詞彙:b*tch。在一千多年的演變中,它的含義幾度更迭。但始終沒有擺脫一個核心思想——厭女情結。
最初,b*tch的意思是母狗。之後,它又用來指代道德敗壞的女人,以及某些不夠陽剛的男性。潛台詞:「成為女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步入20世紀,b*tch的含義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大作家海明威,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捉摸不透、難以掌握的迷人女性。的確不再是純粹的貶義,但本質上依舊帶有歧視性。
真正的轉折點,是60年代末的女權運動。早期的美國嘻哈女歌手,經常自詡b*tch。
通過電視節目和音樂的宣傳,越來越多的女性自我意識覺醒。B*tch也從一個專門侮辱女性的詞彙,逐漸轉向溫和。
如今,關係好的女性之間會互稱b*tch。男同友人之間也會用這個詞稱呼彼此。但要注意:如果你管一個陌生女性叫做b*tch,那還是赤裸裸的侮辱。
這種用法大概類似於中文裡的「犬子」。你可以說自己的孩子是「犬子」,但最好別說別人的孩子是「犬子」,除非你想挨揍。
說了這麼多,還是最好奇一件事:人為什麼會罵髒話?其實,罵髒話是一種原始反射行為。髒話儲存在大腦中,一個深層、飽含情感且不斷進化的固定區域。所以,每當我們產生情緒波動,就會不自覺地口吐芬芳。而且,不只有人類會罵髒話。哺乳動物和蜥蜴也有自己的「祖安文化」。
髒話能壯膽。因為爆粗口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讓人感覺熱血沸騰。在Netflix的這部紀錄片劇集中還做了一個冰水實驗。兩組嘉賓分別將手放在冰水中,看誰堅持的時間更久。但第一組人不允許噴髒,而第二組人可以舌綻蓮花。結果證明,第二組的耐受能力更強。罵髒話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
這麼看來,髒話還是個好東西了?並不。愛說髒話的人,往往容易樹敵、拉仇恨,甚至反噬自己的生活。19世紀,有一位鐵路工人就因為經常爆粗口,而丟了工作。
現實中,我們遇到出口成髒的人,也會避之不及。私下裡和朋友開開玩笑,冒出幾句髒話,無傷大雅。但大可不必拔高髒話的地位。
就如魯迅先生所寫:但人們不能蔑棄掃蕩人我的餘澤和舊蔭,而硬要去做別人的祖宗,無論如何,總是卑劣的事。有時,也或加暴力於所謂「他媽的」的生命上,但大概是乘機,而不是造運會,所以無論如何,也還是卑劣的事。 ——《論「他媽的!」》
髒話,是一門學問。對待髒話,我們還需謹慎。討厭髒話可以,但沒必要自詡高貴。喜歡髒話也無妨,但別總是口吐芬芳。凱吉大叔說得好:「別無端地罵髒話,別隨便地罵髒話。我們沒那麼差勁,罵髒話要認真。」
不知屏幕前的你喜歡說髒話嗎?Netflix的紀錄片劇集《髒話史/粗口研究》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