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Netflix戰爭電影推薦《血戰摩蘇爾》,從這部戰爭片開始,帶你了解中東背後的恩怨糾葛

這幾年可把Netflix牛逼壞了,除了梵蒂岡,應該沒有國家沒被它拍了吧,連當時號稱最難進的天朝也都拍了3、4部劇集了。去年還在巴基斯坦拍了《女巫》,號稱穆斯林版《致命女人》。所以,在伊拉克拍個電影,對於Netflix壓根不是事。

《血戰摩蘇爾》

《血戰摩蘇爾》令人稱道的是,投資方是美國,而且美軍在伊拉克攪了這麼多年渾水,在爭奪摩蘇爾中也投入了兵力,但這部電影並沒有美國大兵什麼事,只在主角台詞中跑了趟龍套,全程都是伊拉克與伊斯蘭國的激戰。

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摩蘇爾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為了從伊斯蘭國手中搶回來,伊拉克政府軍在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支援下,開始了為期9個月的「摩蘇爾戰役」。

當進入到戰役尾聲,政府軍已經收復了摩蘇爾大部分地區,但仍有一些殘餘勢力散落在各個角落進行殊死抵抗,於是很有名氣的尼尼微特警隊出現了。他們救了2名被圍困的警察,並將其中一個死了叔叔的警察納入隊伍中,理由是他有了跟伊斯蘭國刻骨銘心的仇恨。

這支特警隊戰功卓著,是由本土的警察精英組成,擊斃了很多極端宗教組織的武裝人員。影片也跟隨著十幾個特警隊成員在十分兇險的城市中穿行。

在經歷了一連串的激烈戰鬥,不斷有特警隊員倒下,給人帶來了極大的戰爭殘酷的衝擊。在特警隊長犧牲後,這次行動的目的也逐漸顯露出來。影片的激戰場面固然殘酷,但最令人震驚的是摩蘇爾這個城市的現狀,被戰爭摧殘的已經面目全非。

要知道,摩蘇爾曾經是伊拉克一個非常耀眼的城市,有著「兩個春天的母親」的稱號,因為這裡的春天和秋天氣候幾乎一樣,特別宜居。

早在3000年前,這裡就是亞述王朝的中心,城市裡宮殿、清真寺、修道院、古城堡都有很多歷史遺蹟。

然而,悲催的命運在海灣戰爭時期開始了。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摩蘇爾成為美軍轟炸的重要目標。

美軍撤出後,2014年,摩蘇爾又被伊斯蘭國占領,並被大肆破壞,構築了各種軍事工事。伊拉克政府軍為了收復摩蘇爾,雙方的激戰讓這個城市雪上加霜,由原來的天堂墮入了地獄。

再把視角稍微向左調一下,看看最近美國max拍攝的劇集《淚之谷》,講述的是以色列跟埃及、敘利亞在1973年發生的「贖罪日戰爭」,打的也是慘烈的一逼。

為啥中東那地方這麼亂糟糟的呢?今天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梳理一下。

說到中東地區,那就要先說說奧斯曼帝國。1516 年,馬木魯克王朝被擊敗,阿拉伯人開始接受奧斯曼人的統治,一直到一戰結束,歷時 400 年。按理說奧斯曼帝國是個外來征服者,為什麼在它的統治之下阿拉伯世界好好的,怎麼現在自己當家作主了,卻是戰火連天,動盪不斷呢?

帝國的統治,它追求的只是權威,而不是控制。各行省按時繳稅納貢,中央政府就心滿意足了。從古羅馬到奧匈帝國都是這樣,它只求政體上的統一,至於各地的宗教,對內部的多樣性就採取容忍和保護的態度。

在帝國時期,阿拉伯人並沒有基於民族的身份認同。那個時候,一個人只有三種身份標記:血緣上你是哪個部落的;地域上你是哪個城鎮的;宗教上你是哪個派別的,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

可是從歐洲進口了民族主義這個概念之後,統治者的目光從向外轉為向內,為了實現對國內的控制,轉而追求簡單化、均質化和統一化。這是阿拉伯社會現在痛苦不堪的根源!

那阿拉伯地區是怎麼從帝國模式切換到了民族國家模式的呢?也就是說,奧斯曼帝國是怎麼失去阿拉伯地區的呢?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一戰中,奧斯曼押錯了寶,加入了同盟國。戰敗後就失去了大片領土,最主要的一塊,就是阿伯拉地區。

戰爭中,哈里發發布了聖戰的旨意,號召全體穆斯林拿起武器趕走英法俄侵略者。但是效果並不好,並沒有出現一呼百應的局面。反而是英國打出民族主義的牌,鼓動阿拉伯人在奧斯曼後方造反,給奧斯曼帝國的後方造成了大麻煩。

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表現的就是這時候的事。

英國跟當時控制著希賈茲和敘利亞的謝里夫海珊說,你領著阿拉伯人造奧斯曼帝國的反吧,打完仗,我支持你建一個大阿拉伯王國,都歸你管。這個阿拉伯王國有多大呢?除了海珊已有的希賈茲和敘利亞之外,還把約旦、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都許給了他。

但是,為了拉攏法國人,英國背著海珊把敘利亞和黎巴嫩許給了法國。這還不算完,為了拉攏猶太人,英國又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英國手上資源不夠嘛!只好到處搞一女二嫁。

戰爭結束,戰勝國在巴黎開會分大餅。英法就把阿拉伯給分了。英國分到了伊拉克、巴勒斯坦、外約旦和埃及,法國除了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還分到了中東的敘利亞和黎巴嫩。

那麼海珊國王呢?他不僅什麼都沒得到,連本來屬於自己的希賈茲還被沙特搶走了。這個希賈茲可非同小可,因為它有兩個聖城:麥加和麥地那。

地盤小點就小點吧,海珊國王好歹還剩下敘利亞。可是,英法瓜分了阿拉伯之後,各自把母國的政體搬到殖民地。英國還是君主立憲。法國則是搬共和政體,張羅選議員選總統。既然法國搞的是共和,那敘利亞就不需要國王了,三下五除二,就把海珊國王趕跑了。

英國看著海珊國王跟自己混了半天,鬧到現在竟然無立錐之地,英國人心裡就過意不去了。英國跟海珊國王說,這樣,你家三太子費薩爾,來伊拉克當國王。另一個兒子阿卜杜拉,來約旦當國王。反正我們搞君主立憲,正缺國王呢。

英國這麼折騰下來,產生了三個嚴重的問題:

第一,你給海珊多少他都不會滿足,因為一開始你答應的是一個大阿拉伯。

現在ISIS 主張的伊拉克加大敘利亞,疆域和當年英國答應給海珊的差不多。這個草,可以說是英國種下的。也就是說,阿拉伯人普遍不認同敘利亞、伊拉克、約旦、巴勒斯坦和黎巴嫩這幾個國家的分界線,認為這是帝國主義削弱阿拉伯民族力量的一個陰謀。

第二,阿拉伯國家與國家之間,就產生了很多矛盾。

比如沙特搶了海珊國王的地盤,當然是血海深仇。海珊的兩個兒子,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當國王當得好好的,沒多久就都被趕走了。這個,小黑本也要記下來,永世不忘。另外巴勒斯坦對海珊家也一肚子意見。說你仗著英國人的勢力跑到約旦來撿了國王也就算了,怎麼還趁機搶了一大塊我們巴勒斯坦的地盤呢?

第三,英國惹的最大的禍,就是以色列了。

在英國支持猶太復國運動之前,巴勒斯坦原住民中猶太人只有3%左右。二戰前後,猶太移民開始暴增。到1948年,猶太人口占比達到 1/3,規模60 萬。就這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矛盾就大大激化了。英國人怎麼辦呢?英國人沒辦法,一甩手,把爛攤子甩給了聯合國。說巴勒斯坦我不管了,你們玩,我走了。

二戰後,出於對二戰期間猶太人悲慘遭遇的巨大同情,聯合國就搞了個分治方案,方案規定,猶太人雖然人口只有 1/3,卻得到了巴勒斯坦 55%的土地。但是當時,阿拉伯人實際占有巴勒斯坦的土地是94%,耕地占了80%。也就是說,聯合國的分治方案,要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交出一半以上的土地。對這個方案,以色列當然同意,但是阿拉伯人不干啊!於是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本來答應給人家阿拉伯人一個大餡餅的,現在卻改成了比薩,切成六塊之後英國和法國分了五塊,剩下一塊送給了以色列。這讓阿拉伯人情何以堪啊!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葉門、利比亞,這些阿拉伯獨立國家的疆域,是當年英國和法國隨意切割的,完全沒有考慮人口的種族和宗教構成。這就給現在留下了重大的隱患。

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巴勒斯坦這些地方,歷史記憶、語言、宗教、生活習慣都一樣。巴勒斯坦人和約旦人之間有啥區別啊?你劃條國境線有啥道理呢?

這麼著,各個國家的根基就不穩固。所以,好多阿拉伯人主張搞一個大阿拉伯,不要比薩而是要餡餅。這個就叫泛阿拉伯主義。

現在,ISIS 用推土機把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邊境界樁給推倒了,要建立「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共和國」。就是現在的敘利亞,加上伊拉克和約旦,還有再加上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以色列當然也是要滅掉的。

ISIS 主張:現有的國家邊境不做數了,那是帝國主義分化我們阿拉伯人民的陰謀,我們不承認。

恐怖分子敢這麼主張,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大一統的泛阿拉伯主義,到現在也還是有著廣泛的民意。

阿拉伯地區是民族大、國家小。如果是成立民族國家的話,一個就夠了。現在被分成好幾個,只是英法分贓的結果。這個民族大、國家小的局面,就導致了泛阿拉伯思潮。

那以色列呢,這個問題待評論美劇《淚之谷》的時候再展開講。總之,這些阿拉伯國家越是打不過以色列,泛阿拉伯主義就越是有市場。阿拉伯人就想,要是成立一個大阿拉伯國家,早就把以色列干趴下了。現在打不過,就是因為帝國主義的陰謀。

所以,敘利亞和伊拉克,都是復興黨上台掌權。而復興黨的口號就是「同一個阿拉伯民族,肩負同一個永恆使命」。可以說,在推行選舉的國家中,如果不迎合這種泛阿拉伯思潮,根本就沒有機會上台執政。

但後來的卡扎菲、阿薩德和薩達姆這些人,其實心裡都很清楚,泛阿拉伯主義對他們的統治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因為它是反對國家認同的。「我是個光榮的利比亞人、我是個光榮的敘利亞人、我是個光榮的伊拉克人」,這才是卡扎菲、阿薩德和海珊真正的執政基礎。「我們都是阿拉伯人」這種泛阿拉伯主義,卻只能表演表演,用來轉移國內矛盾,不能當真。一當真,國家就沒了。

這種大民族、小國家的特點,成了中東地區特殊的政治困局,也是解讀中東問題的鑰匙。

那這些阿拉伯國家打不過以色列,幾次中東戰爭都輸得底掉,只好動用非對稱戰爭的手段,這就是巴解組織的法塔赫和哈馬斯的由來。劫機、人肉炸彈這些恐怖主義手段一用,阿拉伯人的形象就嚴重受損了。但是平心而論,在巴勒斯坦建國之前,國際社會譴責歸譴責,對於巴解組織,人們普遍還是同情大於仇恨的。畢竟,即使是以 1948年聯合國分治方案作為標準,巴勒斯坦也是家園被占領的一方,是被欺負的一方。

但是,恐怖主義鬧到現在這個程度,當年的法塔赫和哈馬斯,和現在的 ISIS 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原因是什麼呢?答案是:冷戰。

冷戰中,各國家站隊:阿富汗、敘利亞、埃及、伊拉克、阿爾及利亞、葉門和利比亞,站蘇聯;突尼西亞、黎巴嫩、摩洛哥、約旦、沙特,站美國。

1979 年,蘇聯為了扶持阿富汗卡邁勒政權,直接出兵干預,引發了十年阿富汗戰爭。雖然最後蘇聯撤軍,表面看是阿拉伯世界贏得了勝利。但是,冷戰格局下的阿富汗戰爭,給阿拉伯地區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個後果,就是極端宗教勢力的抬頭。

阿富汗對抗蘇聯的戰爭,被阿拉伯民眾定義為聖戰。戰爭中,極端宗教的領袖不僅得到了大量的物資資源,更獲得了極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他們建立徵兵站和訓練基地,為阿富汗戰場培養聖戰士。以前八竿子夠不著互相不認識的激進分子,在阿富汗形成了組織。賓·拉登的「基地」組織,就是阿富汗戰爭的直接產物。

正常來說,阿富汗戰爭結束後,賓·拉登和他的「基地」組織也就喪失了刷存在感的機會。因為,連火藥桶巴勒斯坦也都完成了建國,與以色列實現了和解。你去哪兒鬧騰呢?

但是,1990 年,伊拉克因為打兩伊戰爭欠了一屁股債,又正趕上油價暴跌,國內矛盾激化。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薩達姆決定吞併科威特,還擺出一副要入侵沙特的架式,把沙特嚇壞了。

急於刷存在感的賓·拉登想替沙特出頭打伊拉克,但沙特覺得游擊隊不靠譜,還得請美國來保護。結果,美軍進駐沙特,在阿拉伯地區引起軒然大波,因為沙特有麥加和麥地那,這是穆斯林的兩大聖城。現在請異教徒、以色列的好朋友進駐,這不是開玩笑呢麼?

薩達姆趁機提出要求說:「要想讓我撤出科威特,可以!但是以色列你也要從巴勒斯坦被占領土撤走。美國你不要搞雙標。」這個主張,在阿拉伯引發了廣泛的支持和同情。各國群眾紛紛上街遊行,聲援薩達姆。覺得納賽爾之後,咱們阿拉伯民族終於又盼來一個扛把子大哥。在這種民意之下,美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海灣戰爭的完勝,但是在政治上卻輸得很慘。整個阿拉伯反美情緒高漲,為賓·拉登的粉墨登場提供了舞台。他炸美國使館、炸美國軍艦,越鬧越大,一直到鬧出911。

911引發了美國全力報復,而這一次的報復,對阿拉伯生態圈造成了史無前例的破壞。為什麼這麼說呢?打垮伊拉克這樣的政權是容易的。因為一國政府像一個蜘蛛,你斬掉它的頭,它就死了。但是「基地」完全不一樣,它像海星,你切掉海星的一個支,它就會變成兩個海星。

美國對「基地」組織的持續打擊,造成了它的分散。賓·拉登抓不著,又冒出個扎卡維;炸死扎卡維,又出了個巴格達迪。到現在,大家已經叫不出他們頭頭的名字了。

局面搞到現在這個地步,也和美國人自己的愚蠢有關。美國推翻薩達姆,占領伊拉克之後,做了三件特別愚蠢的事情。

第一件,美國人在沙漠裡建了一個幾萬人規模的監獄。所有犯人不加區分,一股腦關在一起。這麼一來,這個監獄就成了恐怖分子的「黃埔軍校」。小偷小摸抓進去,恐怖分子走出來。

第二件蠢事是,伊拉克是什葉派占多數、遜尼派占少數的國家。薩達姆恰恰是遜尼派。在他的政府里,所有的主要職位,尤其是軍隊和警察,基本都是遜尼派。只有這樣,才能實施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有效統治。

美國人推翻薩達姆政權後,第一時間就推行了「去復興黨化」。也就是說,以前的復興黨員,都要從政府、軍隊和警察隊伍中滾蛋。這麼一搞,相當於直接向扎卡維的恐怖組織輸送了幾十萬有經驗的職業軍人。

美國人做的第三件蠢事,是強行塞給了伊拉克一個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制度。比例代表制的規則是,某個政黨,拿到1%的選票,就有資格在議會裡占一個名額。遜尼派人少,選不過什葉派。所以遜尼派乾脆就不去參加選舉。當年第一次大選,遜尼派的投票率只有 10%。這麼一來,以前處於統治地位的遜尼派,現在被徹底排除在政治權力之外,心中的憤懣和不滿可想而知。於是,伊拉克遜尼派地區,也就變成了扎卡維的大本營。

所以,雖然美國人先後幹掉了扎卡維和賓·拉登,但是恐怖主義卻在伊拉克迅速壯大,成立了 ISIS。越鬧越大,並迅速蔓延到敘利亞。

現在,雖然 ISIS 占領的地盤已經基本被政府軍奪回,但是對於這種海星型組織來說,丟了地盤完全不等於被剿滅。中東地區在可預見的未來,看不到完全穩定下來的希望。不過從川普主動從敘利亞撤軍來看,但願是個好的開始吧。

分享這篇文章

1月新番《無職轉生》創B站新番播放記錄,動畫細節改動暖心,原作者發文感謝

上一篇

博人傳54話情報:佐助左眼真瞎了!準備擊殺博人,單眼放出天照

下一篇

猜你喜歡

評論已關閉。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