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

2020紀錄片推薦《我在故宮六百年》,不愧是央視的超高水準,一集就入坑!

2016年,央視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取得巨大成功。「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感動了無數人,豆瓣評分至今維持在 9.4。時隔4年多,2020年央視再出精品,推出同款故宮紀錄片,一共3集,再次收穫了高分評價!

《我在故宮六百年》

回顧過去不久的 2020 年,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在萬眾一心抗擊病毒的同時,故宮默默地度過了它的 600 歲生日。

2020 年 9 月 10 日至 11 月 15 日,故宮舉辦”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大展。這部紀錄片便是以此展為基礎,以古建築的保養修護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程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我在故宮六百年》也是在 ” 修 ” 東西。只是這次修的東西,不是鐘錶、陶瓷之類的小文物,而是故宮本身。

丹者為紅,是宮牆的紅色。宸者乃深,是深邃的宮殿。丹宸永固,即為宮殿永固之意。六百年前的故宮是如何佇立至今,當初又是怎樣修建起來的?至今無從知曉,因為我們畢竟無法將故宮起底查看。然而頗為驚喜的是,在距離北京千里之外的安徽鳳陽,竟然可以探尋到這座城池最初的模板。

安徽鳳陽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洪武二年,朱元璋衣錦還鄉,決定按照 ” 京師之制 ” 在此修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可明中都修了 7 年、初具規模時,卻被突然叫停,原因至今成謎。根據考古發現證實,後來的紫禁城在建造設計、工藝、形制等方面的經驗都來源於這座廢棄的皇城。

這塊土地上,有著明初宮殿 ” 土作 ” 工藝的最高標準——八大作。層層碎石、夯土交替夯築而成台基,僅發掘的部分就有18 層之多。這種敦實的基地,在朱元璋的兒子朱棣下旨興建故宮時,被沿用並且進一步優化。它確保了建築之上的宮殿可歷經百年而巋然不動,是為 ” 丹宸永固 “。

在 ” 丹宸永固 ” 大展上,明中都遺址的許多建築構件被運往故宮。這是兩代宮殿隔了 600 年的首次會面,不禁讓人感嘆歷史的磅礴無垠和時間的偉大神奇。

” 丹宸永固 ” 的秘訣不僅僅是地基,還有屋頂。故宮的屋頂嚴格採用榫卯搭建的木製結構(望板 + 椽 + 檁 + 扶脊木),並加有油性灰漿的灰背。

灰背之上,還有高大的屋脊和琉璃瓦。這種精密的結構足以讓故宮建築不懼水火,不怕風雨。關於故宮的屋頂,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故宮的房頂從來不落鳥,不長草。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這樣的:

和這樣的:

更為有趣的是,不同宮殿的屋頂上長出來的草還不一樣。比如乾隆皇帝退休後居住的皇極殿,就經常長出六味地黃丸的那個地黃。這些雜草的生根發芽會破壞故宮頂部的防水系統。因此從清代開始,內務府就會每年派人飛檐走壁,上房除草。

故宮的屋頂,除了琉璃瓦,還有一種特殊的瓦片——貝殼瓦片。這種瓦片只存在於養心殿正殿的後檐。它們極薄,只有 0.1 公分厚,如冰糖般半透,反光時具有珍珠光澤,堅硬但又易於切割。這種瓦片是一種叫作 ” 海月 ” 的貝殼,市面上極為難找。

因為貝殼還沒有長到符合切割修繕的尺寸和歲數,就常常已經被打撈起來了。這種曾經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窗貝,是如何走進皇宮內院?它為誰而建,和乾隆六下江南是否有關?目前,考古專家們仍在尋找確切答案。或許歷史的追溯,正如滄海拾貝,就是急不來。

除了科普,紀錄片還展現了很多有趣的小細節。比如養心殿,是清朝 8 位皇帝的居所和西太后垂簾聽政之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威嚴之地,竟然也有人敢在 ” 太歲爺頭上動土 “。

2015 年 12 月,養心殿啟動了百餘年來首次大修,專家們發現:正殿的房梁中央的扶脊木,原本應該有一個一個的椽窩卡在裡面。但養心殿的這根椽子就浮擱在上面,是用釘子釘住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符合當時的建築標準,卻被正常驗收了。負責修繕的工程師一語道破:或許這種偷工減料正印證了乾隆後期國力的衰退。

又比如透風磚,是古代匠人的一個精巧發明。鏤空的磚雕能夠通風,幫助包裹在牆體的木頭立柱及時排出濕氣,降低朽壞的可能性。

兩年前,在養心殿西配殿的透風磚後,工程師意外發現了一份戲折。上面記載了清代中晚期一次宮廷演出的節目單和演員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至於戲折怎麼會跑到磚縫裡,據工程師推測,當時的情況很可能是這樣的:戲曲演完了,某位當差拿累了,路過的時候就順手沿著透風磚的小洞塞了進去。這一藏,就跟漂流瓶一樣,只不過等到有緣人再打開,已是百年光陰。

不管是大歷史的挖掘,還是小秘密的發現,都離不開那群故宮人。他們中,既有退休被請回來作指導的老匠人,也有正在學習鑽研的新匠人。他們分別負責不同的部分,確保紫禁城青春永駐。

故宮中有大量的修繕工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時間和耐心。比如流丹錯彩的彩畫工藝。彩畫一方面可以阻斷風雨侵蝕,起到保護木質結構的作用;一方面又是特定年代的社會風情記錄。

彩畫為故宮裝點上了一層 ” 美顏 “,卻很少有人能想到它背後繁複的工序:拓印、臨摹、上色、貼金……每一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疏忽,否則就會 ” 走樣 “。而那幅長春宮的遊廊彩畫,一幅小樣就需繪製 9 天。而有些材料的清潔,甚至更要花費 1 年之久。

多年來,古建部一直在按照傳統工藝繪製和保存代表性的彩畫小樣。相比於照相複製,手動繪製雖然耗時耗力。但卻能夠保留豐富的工藝信息,是古建彩畫研究與保護不可替代的一個步驟。

在修繕過程中,工程師們還會把新舊不一的物件標記好日期,為下一代修繕者們提供技術線索。正像片中所說,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宮人薪火相傳。在漫長的接力中,每個人付出的時間與責任,最終留下了紅牆黃瓦、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說六百年的紫禁城。

2020年的最後一天,央視9套正式播出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我想這也是2020年最值得推薦的一部紀錄片!

分享這篇文章

2021韓國電影《米納里/水芹菜》影評推薦,這部冷門電影怕是又要拿大獎了!

上一篇

咒術回戰137話分析:里香的戒指消失了?乙骨的真實身份存疑!

下一篇

猜你喜歡

評論已關閉。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