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們聊過台灣重口味喪屍電影《哭悲》,一個已經稍顯古早的詞又進入討論範圍——「B級片」。不過《哭悲》到底算B級片麼?其口味之重相信看過朋友都有所體會,這樣的影片或者應該稱之Cult片(邪典電影)?剝削電影?我和身邊的影迷也曾有過爭論。(延伸閱讀:台灣首部喪屍電影《哭悲》影評推薦,年度最恐怖的喪屍片,一夜下架)
於是,我們嘗試做一個B級電影的專題,重新梳理B級片的由來與概念、代表作以及特別的拍攝技法,預計前後會寫下3篇關於B級電影的影評文章。
眾所周知,好萊塢電影會有一些特殊分類,比如A級、B級、R級、G級……。A級和B級指電影的製作成本,R級和G級則指美國電影的分級制度。
再細說前兩個區別,A級片即大成本、明星眾多、製作精良的拳頭作品;B級片等於成本低廉,沒有明星,服化道粗糙的低成本電影。比如,詹姆斯·卡梅隆結束卡車司機工作後導演的《食人魚2:繁殖》是一部名不見經傳的B級片,而他後來導演的《魔鬼終結者/終結者》系列則是非常典型的A級片。
接下來,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好萊塢那些重口味B級電影的前世與今生。
雙片制
B級片這個詞的確切起源目前已無從考證,一般認為它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彼時,為了保證收益最大化,影院和製片廠聯合推出了「雙片制」。直白來說,就是買一(A級片)送一(B級片)。兩部電影打包售賣,不僅可以降低投資風險,還會讓觀眾擁有「買一張票看兩部電影」的快樂。
此時作為贈品出現的B級片,以粗糙廉價、風格怪異、生產周期短而著稱。B級片無法像A級片那樣獲得龐大的資金支持,所以只能另闢蹊徑,在「視覺刺激」上做文章。由於製片人對於這類電影很少干預,審查也相對寬鬆,所以導演往往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剛開始,主要以「驚悚、情色、恐怖」為主,後來隨著類型的不斷豐富,又加入了喜劇、探案、歌舞等元素。米高梅出品的《畸形人》和20世紀福克斯出品的《大追蹤》,是這一時期比較受歡迎的B級片。
《畸形人》
問世之後,B級片一直擁有穩定的市場份額。各大製片廠發現有得賺,紛紛加大力度,提高它的總產量。
據媒體估計,40年代初好萊塢八大影業出品的電影,有將近一半是B級片。雖然那個時期,大部分B級片都很爛,但泥沙俱下的同時,亦不乏精品問世。比如,鮑里斯·安格斯泰導演的《三樓的陌生人》,被認為是「黑色電影的開山之作」,雅克·特納導演的《豹族》和《與殭屍同行》,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追捧。
《三樓的陌生人》
他們用天才般的創作探索,讓B級片煥發出了蓬勃的生機。步入50年代後,「雙片制」隨著大製片廠的解體而消失,B級片不再作為附屬品出現,而是轉作正片發行。
這一時期,電視崛起,影院的生意變得越來越不景氣,好萊塢大片廠開始集中精力生產超高成本的豪華巨片,B級影片在大廠內部變得日益邊緣化。但它的市場仍在,只不過生產者變成了電視台或獨立製片商。
此間,受核武器威脅,B級電影開始出現外星人、怪物、核輻射等元素,比如環球的《黑湖妖譚》,哥倫比亞的《它來自海底》《天外魔花》,以及羅傑·科曼獨立製片的《深海來的怪物》,便都是此類B級片的佼佼者。
《黑湖妖譚》
雖然大部分導演對B級片嗤之以鼻,持懷疑態度,但市場還是催生出了幾個代表人物:「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營銷鬼才」威廉姆·卡斯爾等等。
最著名的B級電影營銷案例,就出自威廉姆·卡斯爾之手。1958年,他導演的《恐怖之旅》上映,他掏錢為每個觀眾買了保險,承諾「嚇死賠一千美金」,並給影院配備護士,在影院門口停靈車。這番營銷噱頭,為電影吸引不少眼球,最終用9萬美元成本斬獲500萬美元票房!
威廉姆·卡斯爾
B級片和Cult片
1968年,美國電影分級製取代了以「海斯法典」為代表的審查制度。隨著「性解放」運動興起,電影審查逐漸放寬,B級片的尺度也變得越來越大,充斥著大量的血腥、情色鏡頭,很多二流影院趁機轉型成人影院。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汽車影院、午夜影院對B級片的繁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形成午夜電影的概念。
《活死人之夜》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還出現了很多容易混淆的電影概念——
B級片和剝削電影有什麼關係?B級片和Cult片如何區分?
剝削電影和B級片一樣,通常指代低品質和低成本的電影,但它更強調對某種主題的過度利用,以此招徠特定口味的觀眾,比如那些重口味的題材:暴力、情色、血腥、毒品……
嚴格來說,那些重口味的剝削電影有屬於自己的歷史,可推至更早時期,但它和B級片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風格特徵,這些共同特徵,讓它和B級片在六七十年代發生了合流。
而導演羅傑·科曼執導的很多作品,都可納入此次合流:《魔鳥》《恐怖古堡》《電睛怪客》《紅死病》……
《教父》導演科波拉也是《恐怖古堡》的導演之一
與剝削電影一樣,B級片和Cult片(邪典電影)的邊界感同樣也很模糊。二者在類型尺度上,存有一些共同之處,重口味也自然是其中一種特質。比如很多Cult片都以感官上的「不適感」著稱,像《殺死比爾》《大逃殺》以血腥暴力著稱,《洛基恐怖秀》《銀翼殺手》以變態怪誕著稱等等。
不過,究其本意,Cult片本身和內容、風格、題材、類型無關,只能說與傳播和接受度有關。Cult片一般指在小範圍內得到高度崇拜的電影。這種重口味電影剛上映時往往被無視或貶低,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卻會被一小撮受眾奉為經典。
目前,B級片、Cult片的概念混淆與誤用,在中文網際網路非常普遍,要想針對某些個案做具體劃分,已經非常困難。所以這裡大家不必深究,只做簡單理解即可。
B級片的洗白之路
60年代初,希區柯克拍出了「最牛X的B級片」——《驚魂記》。該片根據B級片的標準拍攝而來,成本不足80萬美元,主打驚悚恐怖。
上映之後,它取得了非凡的成績,不但斬獲850萬美元票房,而且提名奧斯卡四項大獎,憑一己之力證明「B級片不一定是爛片」。
而後,B級電影開始被人正視,步入了百花齊放的新時代。喬治·羅梅羅的《活死人之夜》,開啟了喪屍電影的先河,建立出基本的「喪屍法則」;約翰·施萊辛格的《午夜牛郎》,關注邊緣人,放大了這一群體的迷茫與絕望;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挑戰邪教題材,大玩心理驚悚……
沒過多久,就問世了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逍遙騎士》。丹尼斯·霍珀用不到35萬美元的成本拍攝這部電影,拿下6000萬美元票房,並提名了當年的坎城金棕櫚和奧斯卡。《逍遙騎士》成功擴展了B級電影的人文內涵,告訴觀眾:B級片不只是視覺上的驚悚賣弄,還能帶來更多的社會思考。
以此為開端,B級片開始走向分流。一部分B級片,繼續沿老路邁進,不瘋魔不成活,比如1975年問世的《洛基恐怖秀》,就是B級片「陳詞濫調」的集大成者;另一部分B級片,開始朝新路邁進,一路洗白,從廉價的粗製濫造變成中規中矩的小成本製片,代表作是昆汀的《低俗小說》。
千禧年至今,隨著電影工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當下我們所說的B級片已經不再是一種具體指標,而是一種語言習慣或一種相對獨立的製片態度。像《奪魂鋸/電鋸驚魂》《疾速追殺/捍衛任務》《逃出絕命鎮》等作品,以及A24公司出品的大部分電影,看上去就很「B」。
A24發行的《羊懼》
有意思的是,當年很多趕上B級片大潮的導演,現在都成了好萊塢的商業大導、中流砥柱。
大名鼎鼎如斯坦利·庫布里克、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彼得·傑克遜等名導,早年都曾染指過B級片;而昆汀·塔倫迪諾、羅伯特·羅德里克茲之流,更是以拍B級影片起家,在錄像帶和錄像廳中闖出了名聲。
B級電影宛如是一個新手培養皿、人才蓄水池,給新導演、新演員提供了練手機會,為他們將來蜚聲國際打下來牢固的基礎。B級片留下的,遠不止重口味的血漿、暴力和裸露鏡頭那麼簡單,還有個人化的影像風格、凜冽的鏡頭剪輯、天馬行空的劇情想像……,它們匯聚在銀幕的方寸之間,閃耀出了專屬於人類的天才光芒。